首頁>育兒>

昨天給寶媽們3個忠告:1堅定信念;2認清自己的焦慮類別;3設定容錯率。

今天繼續來聊聊,消除我們的焦慮實用5招:

在講方法之前,首先宣告,每個孩子各各不同,這些“招數”不是靈丹妙藥,不可能對每個孩子都有效。如果有“專家”說他的方法“百搭”,那麼他一定是個“磚家”吧。

父母的艱鉅任務就是:不斷摸索、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招數,道路千萬條,適合自家孩子的,也就其中一兩條罷了。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第一招 瞭解孩子心理,把話說到他心坎裡

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的本質心理需求,有時可能會事半功倍。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外向大膽,活潑好動,他們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願意展現自己。

課堂上他甚至沒聽清老師的問題,就已經迫不及待舉手了。

其實,孩子的這個行為背後,是他渴望被關注、被認可,但他還沒有客觀正確的認知。

孩子認為:我舉手,老師就能看到我了,就會更關注、表揚我,但是要認真聽講、正確解答問題,才能得到認可,他還並沒有理解。

他以為,認可他踴躍舉手,跟他聽懂會答能達到一樣的效果。

可老師、家長就會覺得他太愛表現。

當我們瞭解孩子舉手背後的心理需求,父母需要先褒後貶,肯定他具體的舉手行為,鼓勵他的積極認真,讓他吃顆“定心丸”,然後再問他:可是老師叫你了,你答不上來,老師需要繼續等你呢?還是叫另外的小朋友?你覺得如果能怎樣,會更好呢?

讓他自己主動去思考、探究答案,而不是一味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以前我常常犯一個錯:以為他這一次改了,從此就好了。

可其實,成長是螺旋形的,孩子更大的可能是進2步,退1步;再進2步,退2步,在這過程中,我們會很糾結,可回過頭看,總體還是處於上升趨勢。

要明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包容心。

當然,這隻適合外向孩子,有的內向孩子,他可能即使會答,都不願舉手,其背後原因複雜,需要父母抽絲剝繭,找到源頭,再對症下藥。

第二招 規定時間 養成習慣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孩子還小,我常常會為了孩子的一次口算、一個拼音而焦慮萬分;可當回頭去看,才發現原來一二年級,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習慣、時間觀念、內在動力……

比如作業拖拉,先觀察掌握,他完成各項作業的最大時間,想辦法消解些他的“恐懼”,並抓住機會,讓他理解時間,可以跟他說,1集動畫片是5分鐘,寫完一頁字,大概是兩集動畫片的時間,那就是10分鐘。

父母需要合理規定作業所需時間,在這段時間裡,讓他專心專注地完成任務,慢慢養成習慣。

第三招 每天找到一個點,表揚鼓勵

《終身成長》告訴我們,人有兩種思維模式,注重過程的成長型思維模式,以及注重結果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作為家長,不能僅僅關注孩子學習、考試的結果,而要關注,他們在這個過程裡,學到了什麼,提升了什麼,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舉例:不要糾結於考試得了80分,那只是結果;而是要關注他最近學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或者又習得了什麼新能力。

試著每天找到一個小細節,鼓勵表揚細節點。

比如口算比昨天少錯了一道;今天又學會了一個拼音;今天寫的某個字非常好,其他字爭取要向它看齊……

注意點:表揚要有儀式感,可以固定一個時間點,家庭成員全部到位,大家一起分享他的進步、喜悅。

第二個注意點是,有的孩子會“翹尾巴”,所以該表揚表揚,該批評批評,不要直接“抵消”。

第四招 教是最好的學

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證實,不同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習的吸收率完全不同,其中最高的就是“立即應用,教給別人”,知識吸收率可達90%。

被稱為史上最牛的教學法——費曼教學法,就是以教促學

這個方法,對於小孩子,同樣可行。

每天孩子放學回家,讓他教弟弟妹妹(爺爺奶奶)。

要有正式的課堂儀式感,可以買塊小黑板、白板筆,讓他站在前面教。

注意點:“學生”就要安心當好學生。

如果出現明顯“錯誤”,不要直接糾正指出,而是用他的錯誤推出更錯誤的結論,讓他自己回頭找到原因,糾正錯誤。

如果他講得都對,“學生”可以提出稍難的問題,來為難一下“小老師”。如此一來,既複習了當天所學,又“查漏補缺”,甚至“預習”了新知識。

最後一招 留點空間給自己

要明白:孩子只是藉由我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終有一天,他會離開我們。

我們的責任就是,盡我們所能,把他養大成人,幫他習得能力,讓他可以自食其力、過好他的一生。

歸根結底,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健康更重要,適當留點空間、時間給自己,轉移20%的注意力,到自己身上,找個愛好、找位朋友、找點時間,好好愛自己。

記住:其實天下的孩子大都差不多,所以生氣、焦慮正常,其他80%的媽媽也同樣生氣焦慮,需要認清的事實是:他是我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

教育專家的話:

邊玉芳:家長總害怕孩子未來沒有出路,總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好了。

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凡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一定是對我們一生都極其重要的能力。家長越來越多幹預孩子的生活,孩子缺乏獨立性。

今天家長的焦慮,唯恐自己的孩子在技能方面,被別人家的孩子趕超,認為被別人超過了,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其實家長考慮的不應該是孩子是否輸在起跑線上,而要想想孩子在1萬米、2萬米以後會不會掉隊,在10年、20年後,還能不能順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和社會。

2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孕初期的工作注意事項——寶媽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