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四晚上,我照例陪大寶去上學而思。
我們到門口的時候,剛好碰到有孩子下課正往外走。
只見那個比大寶大不了幾歲的孩子,一隻手握著手機,另一隻手的食指做著上劃的動作,雙眼全神貫注地盯著螢幕。
走到門口時,他也不騰手,直接用肩膀把玻璃門頂開,差點撞到我們。
我用胳膊護住大寶,隨即看向那個從門裡擠出來的孩子。可是,他似乎毫無覺察,依然專注地看著手機,手指不時上劃,腳下走得七拐八拐。
我瞄了眼他的螢幕,嗯,是抖音的介面沒錯了。
目睹了一切的孩子媽媽趕緊幫我們開門,一邊挺不好意思地跟我和大寶點頭致歉,一邊拉住孩子說:“爸爸路上堵車了,咱們在樓下等他一會兒。”
得到一個不耐煩的迴應,這位媽媽嘆了口氣,也拿出了手機。
我悄悄一瞥,好像還是抖音。
看著倆這母子做著同樣刷影片的動作漸漸走遠,我心裡覺得有點好笑,又有點難過。
閒了就刷刷短影片,似乎已經是個標準“動作”了,不管是車站旁、地鐵上、餐廳裡,總少不了各類短影片app裡的聲音和畫面。
而這場“短影片成癮症”,也早已“傳染”到了稚氣未脫的孩子身上,讓他們在分分鐘抱著手機食指上劃的過程中,消磨掉了最珍貴的時光。
明明說好5分鐘後就去唸書,結果一看錶,兩個小時過去了;明明只想隨便看看當做娛樂和放鬆,結果就刷了整整一天……
今天,我就來和童靴們聊聊:短影片,究竟有什麼魔力,讓大人和孩子都能沉迷其中、欲罷不能?
短影片,咋就這麼叫人上癮?
先來給“短影片”下個定義吧:
短影片,也叫短片影片,是一種網際網路內容傳播和傳播的形式,一般是指時長在5分鐘以內的影片。
如今,智慧手機、平板等便攜終端越來越普及,網路速度和穩定性也越來越高,能快速吸睛、引導流量的短影片內容,得到了這個快節奏社會的青睞。
據《2020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所述,截至2020年6月,中國短影片使用者規模已達8.18億,日均使用時長110分鐘。上班路上刷一刷,放學等車看一看,沒事自己拍一拍……短影片已成為一種滲透進日常生活的休閒娛樂方式。
那麼,短影片到底為什麼會引發流行、讓人上癮?
1.短小精悍,見縫插針
一個“短”字,可謂是道出了短影片稱霸電子螢幕的秘訣。
十幾秒至幾分鐘的時長裡,既裝得下一擲千金的奢華生活觀,也不缺乏下里巴人的市井煙火氣;既能第一時間關注和參與社會上的新聞事件,也能即刻get到話題度最火爆的綜藝影視細節。
比如上圖,抖音app中,“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的這些短影片,直接戳中了我們的痛處——根本沒有時間、沒有精力認真看完動輒兩小時起步的電影。
那,就從平時的碎片時間裡,抽出5分鐘來一覽劇情概要,既節省了時間,又沒錯過熱點,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短影片見縫插針地“幫”人利用了所有的零散時間,更填補了每一處可能存在的空虛和缺憾,成為了難以割捨的資訊獲取源頭。
2.直觀刺激,全程高能
因為短影片時間有限,所以內容越精彩火爆,才越能抓住觀者的眼球。
跳舞?給你上來就是個高抬腿劈叉;唱歌?給你上來就是珠穆朗瑪那麼高的高音;影視作品?給你把勁爆場面全剪在一起密集輸出,不高呼一聲“真過癮”都不算你看過。
熟悉套路的童靴們應該能發現,那些熱度高的短影片作品,通常都緊緊抓住時下人們最關心的話題,採用誇張的表演或大量影像特效(就算很拙劣也沒關係),再加上多重反轉和吊胃口的懸疑劇情。
我在快手app上,搜尋到了許多自制短影片連續劇,這個《惡毒保姆》系列人氣超高,單個影片播放量高達千萬。
情節都大同小異,無非是一個惡毒保姆嫌棄臥床病人,變著法地折磨人,結果被病人家屬察覺到不妥,抓了個現行。
雖然是爛演技、爛臺詞、爛鏡頭、爛剪輯,但話題的高社會熱度,加上全程高能不斷,直接給予觀者強刺激,引得人按捺不住想追下去,看看這個惡毒的保姆到底什麼下場。
3.快樂重複,無需動腦
愛就像藍天白雲,晴空萬里,突然暴風雨……
像一顆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隨波飄搖……
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往後餘生,風雪是你,平淡是你,清貧也是你……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
如果我問,上面這五句歌詞,分別屬於哪一首歌、是誰唱的,童靴們大概十有八九不能馬上答出來;
但若是請你們試著哼唱一下,我猜,大家會發現這些歌詞和曲調,已經深深地刻入了腦海,張口就來,揮之不去。
▲我一個不刷抖音的人,都有被神曲支配的恐懼
這些抖音神曲的抓耳片段,被各種小影片當做BGM(background music 背景音樂)高強度重複,形成病毒式傳播。
而沉浸在無盡頭的短影片流中,很快就會被相同的音樂和相似的影像“洗腦”,根本無需多做思考,就可以獲得最簡單直白的快樂。
4.獎勵機制,賭徒心理
美國學者亞當·奧爾特所著的心理學書籍《欲罷不能》中,曾詳細探討了“行為上癮”這一普遍現象,及其背後的心理機制。
他寫道:“如果獎勵不可預測,參與者更享受——而且他們直到實驗結束仍很享受。每一次新獎勵都自己下了一個小袢子,等待的興奮感讓整個體驗在較長時間裡都更為愉悅。”
刷短影片的時候,這個理論就起作用了: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出現在螢幕上的影片會是啥樣。是衷心喜歡的寶藏影片?還是天雷滾滾的狗血影片?
如果是寶藏影片,我們會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對自身幸運度的自信,從而更期待下一個影片;如果是狗血影片,我們也並沒有付出什麼代價,輕輕一劃就可以更換,說不定,下一個影片會更好呢?
就像深陷賭局的賭徒一樣,不論是贏是輸、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這種對未知的不確定和好奇感,以及輕而易舉的成就感和獎勵,會促使我們一直刷下去、刷下去……
刷上癮,對孩子影響可不小
誠然,我很理解勞累一天精疲力盡的爸媽,在面對自家娃無底洞般的陪伴需求時,由內而外無能為力的感覺。
在我看來,短影片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遠遠多過正面引導。
1.優質內容的密度太低
有人說,網路上有許多優質的短影片,內容覆蓋了語文詩詞、數學技巧、英語語法等各方面,短短几分鐘的時間裡全是乾貨,孩子觀看的話,可以輕鬆 get 到新知識。
但縱觀整個大環境,這部分內容相對優質的乾貨影片,還是體量太小,很容易埋沒在短影片瀑布流中一晃而過。
而且,短影片中傳授的知識點,頗為零散,根本構不成完整的閉環,無法容納系統性、複雜性的知識體系。
刷一小時的學習類短影片,可能最後記住的大多是包袱金句,和真正讀一小時書所收穫的成果,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而更多的短影片內容,質量參差不齊。辨別能力較弱的孩子,在無顧忌的刷影片過程中,很難躲開那些不適宜的內容。
2.演算法造成“資訊繭房”
短影片領域中不可忽視的關鍵,是演算法。
演算法的核心奧秘,我一個外行人,自然不懂,但對它的運作原理還是略知一二的:
演算法,就像一個會學習的人工智慧,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資訊、習慣、興趣、喜好,把最符合其偏好的內容作出推送,而且會越來越精準,只允許使用者感興趣的資訊進入推送流,讓大家沉迷於稱心如意的影片內容中。
這樣的演算法推送,就像是在編織著一個巨大的資訊繭,如果孩子在刷短影片的過程裡,織出了自己的“資訊繭房”,那ta將不再驚喜於這個世界的豐富多樣,而只沉浸在自己最喜歡的事物之間。
更需要注意的是,“資訊繭房”中的舒適環境,會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感和代入感,引得ta愈發上癮,甚至無法區分自我所處的現實和螢幕中的虛擬世界。
3.放棄思考,變成快樂的笨蛋
短影片最追求“短”和“快”,因為這是當下網路時代最容易引發廣泛傳播的兩個特質。
這樣的特質就意味著,短影片的內容,不會像傳統影片內容那樣給予觀眾可以挖掘的線索和思考的空間,只是一味打直球,接連不斷地輸出爆點,甚至可以犧牲故事的合理性。
長期觀看此類內容,被動接受直白的表現形式,孩子會習以為常,丟失掉對事物發展邏輯的敏感度,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更會對有挑戰的難題喪失興趣。
最終,在短影片的浸潤下,孩子可能變成一個快樂的笨蛋——畢竟就幾分鐘的小故事,看得爽就夠了,幹嘛還需要費力氣動腦子呢?
4.密集刺激,損害注意力
給孩子一個小時的時間,ta大概能刷50-100個短影片,就代表要受到50-100次的視覺和聽覺刺激。這樣密集的刺激,會嚴重透支和損害注意力。
時間久了,孩子的大腦對這種水平的刺激適應了,閾值變高,將逐漸不能集中精力做事,就可能會去追逐更強烈的刺激感。
5.難以察覺的時間浪費
一個只有幾十秒、幾分鐘的短影片,很容易造成一種感覺,那就是:不浪費時間。
不僅很多人覺得短影片“不浪費時間”,還會美其名曰“填補碎片時間的最佳選擇”“殺時間(kill time)的寶藏”,無聊的時候、休息的時候,隨手刷上幾個,也不耽誤事兒。
這下,負罪感少了一大截,但時間可是一點兒沒少浪費。有人戲稱“抖音5分鐘,人間3小時”,明明只想趁著間隙刷兩下,但結果,不知不覺中,比看長影片、大電影花的時間還多。
擱在孩子身上,本來可以讀頁書、畫張圖、玩個玩具、站起來做套廣播體操的小時段,都被用來刷短影片了,日積月累,浪費掉的時間總量,可是讓人瞠目結舌。
不希望孩子沉迷?我們只能這麼做
有人覺得,我不該一棒子把短影片打死:“明明有優點,卻只對著缺點猛戳,對新興的短影片來說,太武斷、太不公平了。”
這是因為,短影片的種種缺點,死死咬住了孩子的短板。
請大家記住,短影片app,看起來是新興事物,但其本質上,還是靠吸引流量變現的軟體,比起傳遞知識,更看重的是:怎樣才能把使用者留在介面上不停地瀏覽,時間越長越好。
而“新興”這個名號,更意味著管束力度小,規則不完善。比如短影片app裡都有的“青少年模式”,貌似可以保護孩子,但卻被發現形同虛設。
也別忙著責怪孩子分辨力和自制力差。說真的,大人在面對各種花花綠綠的誘惑時,都難免迷了眼、走錯道。
那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至於對刷短影片上癮呢?有幾個建議給到大家。
1.請家長放下手機,以身作則
爸爸媽媽,永遠都是孩子最直觀的榜樣。
如果家長總是往沙發上一攤,開啟手機不停刷短影片傻樂,那麼,請相信我,你的孩子一定也會沉迷於短影片中無法自拔的。
因為,這就是ta從你身上學到的一切呀。
既然瞭解了“言傳身教”的重要性,請各位家長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別再動不動就開啟短影片app消磨時光了。
2.多陪伴孩子,給予關注和安全感
上個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中國青年報》釋出了《中小學生短影片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有三類孩子使用短影片的頻率更高、時間更長,分別是:
1.有話藏在心裡、沒有交流物件的孩子;
3.經常感到大人不尊重自己的孩子。
不難看出,對刷短影片上癮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家人,可能很少陪伴他們,很少傾聽他們說話,甚至會輕視、忽視他們。
正因為如此,這些情感和心靈都很空虛的孩子,才更容易寄情於短影片的虛擬世界中,追求短暫的快樂和滿足感,越來越渴望,越陷越深。
所以,又是耳朵磨出繭子的老話。非常理解大家工作很累,想玩會手機放鬆的心情(我也是這樣),但真的必須剋制一下,在家多花一點時間和孩子相處,讓他們感覺到溫暖和安全、感覺到自己是被全心全意關心的。
3.平常心對待短影片
說實話,短影片簡直無孔不入,已經無法從生活中規避剔除了。就算把孩子保護得再好,也難以避免ta接觸到短影片。
還是那老句話,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越禁止孩子刷短影片,越有可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叛逆心理,甚至造成謊言和衝突。
與其嚴防死堵,不如咱們做家長的先放平心態,把短影片看作是日常生活中一個普通的組成部分。
我們可以把短影片當做普通資訊當我們遇到不懂的事,就會去搜索引擎上查詢;同樣的,短影片平臺,也可以看作是一個集合了大量資訊的搜尋引擎,家長可以教孩子有目的地去尋找需要的資訊,從而避免無所事事地刷屏。
我們可以利用短影片加強親子溝通就像孩子會告訴爸媽學校裡發生的新鮮事一樣,家長同樣可以鼓勵孩子來分享觀看過的短影片,把控孩子觀看內容和程度的同時,還鍛鍊了孩子的溝通能力、增進親自交流。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拍攝短影片孩子嘗試自己拍攝和剪輯短影片,來記錄和分享生活,既能獲得參與其中的成就感,也能意識到,原來看似光鮮的影片背後,也同樣需要辛苦的付出。
從今往後,新技術、新娛樂,只會越來越多,追求虛幻而膚淺的快感,似乎成了大勢所趨。資訊潮水的泛濫早已沒過頭頂,讓所有人都面臨著迷失自我的危險。
在娛樂化和碎片化愈發嚴重的當下,咱們能做的,就是以現實之力,去與撲面而來的虛擬角鬥,讓孩子享受真真實實存在著的生活,幸福充實地度過每一天。
我相信,父母親人的關愛和陪伴,才是孩子自律的源泉,和對抗孤獨空虛的最強武器。
川媽說說
上次回老家,大人都在忙,孩子人手一部手機,不是在刷短影片,就是在打遊戲。我問他們在玩什麼遊戲。有個孩子很認真地告訴我:“我玩的遊戲,是經過專家鑑定的,是可以開發智力的。我一直盯著這個槍口,可以訓練視力。”
我當時真的震驚了,一個槍戰遊戲,能開發什麼智力和視力?!我以為孩子玩手機、打遊戲,只是無聊才沉迷其中。沒想到,其中還有人推波助瀾,欺騙糊弄孩子,實在太可惡了!
孩子小不懂,我們大人不能被迷惑了吧?我們以為只是讓孩子輕鬆一下,但結果卻可能是,這些容易得來的樂趣愚弄了孩子聰慧的頭腦、消磨了他的上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