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孩子喜歡黏人,跟在媽媽身邊,“媽媽——媽媽”地叫個不停,就像一條甩不掉的小尾巴。
可是,我們這條“小尾巴”慢慢地長大了,他們漸漸喜歡獨自待著,房門反鎖,有事也不願意告訴父母了。
有的孩子還學會了專門和父母對著幹,你說東,我就偏要向西。孩子開始試著宣誓自己的主權,視父母如仇人一樣。
有的父母開始疑惑,孩子為什麼變成這樣,是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嗎?
心理專家指出:孩子在13~14歲左右會進入“仇親期”。這段特殊時期,孩子需要父母細心的引導,不該犯的禁忌不要犯。
3個特徵,預示孩子進入“仇親期”,爸爸媽媽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哦!
①孩子試圖挑戰父母的權威。
圖圖媽媽說:“天氣預報說了,今天大風降溫,你要換一件厚的棉服。”
圖圖把媽媽遞過來的衣服,一把扔在沙發上,穿著單衣頭也不回地走了,還說:“我又不是小孩子,不怕冷!”
好傢伙,才14歲,就不是小孩子了。媽媽就發現,圖圖最近越來越不聽話了,總是和父母對著幹。
天冷不穿厚衣服,寧願凍著。頭髮長了也不剪,任它在風中凌亂。爸爸媽媽也有點苦惱,孩子不知怎麼就變得像一頭犟牛,啥都說不通了。
喜歡和父母唱反調,是孩子進入“仇親期”最重要的標誌,父母這時候就需要注意了。
②“瞧不起”自己的父母。
兒不嫌母醜,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是他們心目中無所不能的大英雄。當我們發現孩子有時候會嫌棄父母,就會覺得很傷心。
“我媽啥都不懂!哪個明星那麼火,她都不認識!”
“媽,你就穿這個出門嗎?太土了吧!我們還是不要走在一起了。”
當孩子漸漸長大,進入“仇親期”。孩子對父母的意見不屑一顧,看不上父母穿衣品味落後,開始認為父母哪裡都不如自己。
神神秘秘,不讓父母過問自己的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的房門總是鎖上的。跟父母要錢,也不讓你問做什麼用。孩子有了自己的“隱私權”,很多事不讓父母過問。
孩子進入“仇親期”,體內彷彿住著一隻“野獸”,脾氣變得大起來。我們只要稍微不合他的心意,脾氣就像二踢腳,馬上就點著了。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已經進入仇親期,記住這些事一定不要做。
第一件不要做:批評孩子不講究場合方式。
大家還記得那個跳橋的男孩嗎?花一樣的年紀,真的讓人痛心疾首。
孩子進入“仇親期”,跟父母總有觀點上的分歧,父母批評教育孩子也要講究方式和方法了。
父母不要認為,我都是為了孩子好,怎麼做都不過分。父母一說話就有天然的優越感,一副“大家長”的姿態。
孩子長大了,我們當眾批評孩子、批評孩子太苛刻,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二件事不要做:嘮叨孩子。
“作業寫完了嗎?”
“這次考試,你班上的第一名,又是李明吧!”
“你一定要把數學成績提上去!”
“都是同一個老師,同一間教室,你怎麼就總是考不過同桌呢?”
上課要認真聽講,作業要認真完成,又給你報了一個課外的奧數班……
許多父母跟孩子的對話,三句話離不開學習。父母總是不停地嘮叨,大道理一套又一套,不管孩子是已經點頭贊同,還是沉默不語,都不能讓父母停止,所以有點孩子就只能憤然走人了。
第三件事不要做:孩子的事,父母事事插手。
鄰居家的女孩然然15歲了,她有一次問我:“我媽什麼事情都要對我提要求,可她自己都做到了嗎?”
孩子漸漸長大了,就會試圖擺脫父母的束縛。如果孩子的事情,父母還總是認為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懂,事事想要插手或者代替孩子,就會矛盾不斷。
孩子對父母產生牴觸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情緒不能用正確的方式發洩出來。父母需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畢竟孩子的心智發育還不夠成熟。
父母在這個階段可以做的,就是培養民主平等的親子關係。
如果你的孩子考試考砸了,你會怎麼做?
可能大部分的父母會是生氣、批評、還有的會把孩子的試卷給撕了。
父母發脾氣,只是和自己的情緒在對話,除了給孩子帶來驚嚇,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
孩子也願意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和孩子站在一起,平心靜氣地交流,更容易找出學習上的漏洞和提高學習成績的方法。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然後才是我們的孩子。我們不要整天對著孩子板起臉,說話總是訓斥的語氣。這樣會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父母尊重孩子,試著和孩子做做朋友,和孩子進行平等和諧的溝通,孩子才會對我們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給孩子一點自由空間。孩子長大了,需要一些自己的小秘密,需要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想法。所以,父母管教孩子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由緊到松的過程。
孩子越大,我們管得越少,是很自然的事情。爸爸媽媽不要事事都要替孩子做決定,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的獨立思考。
父母教育孩子如果能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會發現,孩子並不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