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蘇珊富沃德的《原生家庭》這本書,作者從心理學角度幫助我們每一個人,羅列出了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呈現出來的各個狀態。我看了這本書,不自覺就想到了我的童年,以及和父母相處的枝枝葉葉。具體表現為七個方面~
第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記得在一本書看過一句話,如果任何技能都需要培訓,那麼,作為如何做父母這個學科,更應該接受專業的培訓,否則,孩子就是犧牲品。從職業的觀點出發,我在近20多年職位生涯中,接觸到了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家長,對於“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深有感受。所有的父母都在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實際上做著傷害孩子的事情,而不自知。
第二,不稱職的父母。也許職業環境等限制,很多家庭都會出現,缺失性陪伴。很多家庭結構,爸爸一直忙無工作。媽媽可能從出生到大學都在帶領孩子,陪伴他各方面的成長。而父親在整個過程中是缺失的。很多孩子,在媽媽對他進行管教的時候,就會想念他的父親,把他父親刻畫成無所不能,面面俱到,沒有缺點。一方面就會記恨自己的母親,管的太嚴了。
第三,操控型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導致凡事都要參與孩子的選擇,孩子任何事情,都要經過父母允許,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生活,完全是在父母管控制下的木偶。
第四,酗酒型父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無法解決自己問題,用酗酒來麻痺自己。完全忽略孩子的感受。
第五,身體虐待型父母。初為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無法掩飾自己的情緒,就會對孩子揮拳相向,或者體罰孩子。
第六,言語虐待型父母。從父母愛的角度出發,卻說出了最狠毒的話。很多孩子缺乏自信,都來自,最初父母對他們的語言暴力。“你是豬嗎?”“你笨死了!”“你活著有啥用?”這些刺激型的語言,也在導致不同年齡段孩子自殺現象一直在歷年攀升。
第七,遭受性虐待。這個話題是我最不願意面對的,近幾年,我們透過媒體等渠道,會了解到很多留守兒童,成了這個群體的受害者。我們在痛恨罪犯的同時,相信孩子的父母也會非常難過。
以上列舉出來,原生家庭的七項問題,就是想讓更多的讀者能夠對照自己的童年,以及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有沒有受過類似的傷害?我們不是在指責父母當下的行為,而是為了療愈我們自己內心的這種傷害,包括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影響。
父母愛孩子,是不值得懷疑的事情。但愛的分寸,愛的方式,確實應該學習。原生家庭這個社會最基本的組成模式,對每個人都是揮之不去的記憶。在我看到這篇文章時候,我會想起來自己童年某個場景,結合我在養兒子的過程中,竟然會驚人的相似。作為父母,都想竭盡所能,給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但往往事與願違,有時候,有意識無意識都會給孩子帶來無法逆轉的傷害。
我們都要接受自己的父母是一個普通人,然後透過自己不懈努力,讓自己變得出類拔萃。我們都要讓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用當下的心境去理解父母,包容父母,悅納父母。我們只有放下執念,走出埋藏在內心的陰影,才能擁抱陽光,才能和自己和解,和父母和解,和全世界和解。未來的人生才會一路坦途,到達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