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但是很多人只看到字面的意思,卻沒有理解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前不久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問我:
我兒子每次生氣難過就會大吼大叫,不會好好說話,撒潑打滾,怎麼說怎麼勸都沒用。
前幾天朋友家小孩來玩,因為拿了他心愛的玩具,他過去搶沒有搶到,於是立即就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我當即就想教訓他,但是想到書上說的要接納孩子,所以我和他說:媽媽知道那是你最愛的玩具,你別哭了,讓妹妹玩一會兒,等下她就還給你了。可是他還是繼續哭!
於是我忍不住吼他:你到底講不講理啊,非得要我發火是嗎?結果他鬧得更厲害了.......
這位媽媽很納悶:為什麼我接納了孩子,他還是會繼續哭鬧呢?
不止她一個人有這樣的疑惑。
其實不是你的接納沒用,而是你理解錯了接納的含義。很多人把接納當成一種工具,比如讓孩子不再哭,讓伴侶不再生氣,於是嘴上說著:我知道你不開心了,我很理解你。
但是心裡想的卻是:你能不能閉嘴了?!
而真正的接納,不是一種工具或者手段,而是一種深深的理解和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之前看綜藝節目,發現演員胡可就是一位很懂得與孩子共情的媽媽。
記得有一期節目中,胡可帶著小兒子尼莫去打疫苗,因為在醫院排隊時間過長,耽誤了去幼兒園接大兒子安吉的時間。眼看著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走了,只剩安吉自己一個人和老師在教室,左等右等媽媽也不來,安吉委屈的哭起來。
等胡可趕到幼兒園時,離放學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安吉一個人坐在凳子上抽泣,看到媽媽來了更委屈了,哭得更厲害了,並且鬧脾氣不理她。胡可先誠懇的和孩子道歉,說對不起自己來晚了,然後靜靜坐在安吉身邊,抱著他說:
“你一個人在這,肯定很擔心很害怕吧。”
“我知道你很傷心,很生媽媽的氣,是媽媽不好。”
“你哭吧,我陪著你,等你哭好了告訴我。”
整個過程中,胡可只是陪伴,沒有說教,也沒有表現出無奈或者不耐煩的情緒,她所做的,只是誠懇道歉,解釋遲到原因,表達自己理解安吉生氣的原因,讓孩子靠在自己身邊哭泣,提供一個讓孩子安全發洩自己情緒的環境。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安吉身上,只是用心陪著他。
過了一會兒,安吉發洩完了,立即原諒了誠懇道歉的媽媽。
這份愛,我想就是羅傑斯所說的“深深的理解和接納”的愛。
理解和接納,永遠在解決方法或教導之前。基於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才是高品質的愛。
愛不是我以為你應該如何,愛也不是我為你做了什麼,愛更加不是請你好好對我,愛是我理解你所在的狀態,我願意與你一起在那個狀態。這樣的愛,才能滋養出健康的靈魂。
胡可與前面那個媽媽對待孩子哭鬧的反應的區別在於:
我是否能夠理解你的經歷,我是否能夠允許你有情緒,我是否能夠接納你的情緒。
回看自己的生活,我們鮮少有這樣的愛。
回想你生命中任何一個愛的時刻,無論你是給予者,還是接受者,仔細去回味一下,那個愛,是否是有條件或者有期待的?
又有幾次,那份愛蘊含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全然的包容,如同胡可給予安吉的愛一樣滋養著你的心靈呢?
更讓我們不曾察覺的事實是,作為成年人,我們都不曾給自己這樣的愛。
就拿處理情緒這個經常會遇到的事兒來談,當我們有情緒時,我們是如何做的?
是否曾經給那個有情緒的自己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情緒自由流淌,直至其消失?
我有很多來訪者,當情緒來的時候,有些人會選擇逃避,用玩遊戲或痴迷於電視劇,沉迷網路世界衝浪等方式迴避而不去面對。有些人會選擇用另外一種傷害自己的方式去對抗,比如傷心時舉杯買醉。還有些人會選擇在憤怒的時候對親密的人發洩,人在情緒高亢的時候說出的傷人話是很致命的。
這些方式都不曾給自己一個安全的空間,情緒也並沒有在身體內得到自由的流淌,且任其自由消失。
相反的,這些方式都只會讓這些情緒積壓在身體裡的某處,這個某處長期被這類壓制的情緒蓄滿,最後形成醫學疾病。
如果我們仔細去回想一個一個情緒狀態,會發現情緒就像海面的波浪,會來,也會走。
面對孩子的情緒,家長所能做到的最好的部分,就是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去釋放掉這些情緒。
釋放的方式由孩子選擇,只要是安全的,就都是被允許的。哭泣、吵鬧、在空曠的地方吼叫、靜默的與父母擁抱、亦或者躺在那裡什麼也不做,只是感受情緒。
父母此刻只要做陪伴就好,沒有評判,只是耐心的陪伴。
而作為成人面對自己的情緒,最好的方式也是沒有評判的陪伴著有情緒的自己。
首先理解自己情緒會來,也會走,放下焦慮,然後接納自己這份情緒。
除了用上面孩子的情緒安全處理方式,還可以試試內觀的一個方法。
當下一次你特別難過、或者非常沮喪、或者憤怒的時候、甚至快樂的時候,坐下來,閉上眼睛。感受自己的身體,去尋找一下那個情緒在你的身體的哪裡。
這將會是第一次,你開始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接納自己的情緒狀態,學會給予自己一份真正的愛。
愛那個陪伴你終身的身體,愛那個會來又會走的能量流動。
每一個生命都需要愛的滋養,如同我們都需要陽光的溫暖才能存活,只有當真正的愛在我們身體內流淌,我們才能活出真正的生命內涵。
也只有當我們學會先給予自己愛的滋養後,我們才真正會用愛去滋養我們所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