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是世間最深的愛,很多父母覺得,自己是無條件的愛自己的孩子,其實,孩子也是無條件的愛父母,而且,可能比父母對孩子要更加無條件。作過父母的都知道,有時候媽媽生氣了打孩子,孩子一邊哭著,還是要找媽媽。

都說母愛偉大,其實,孩子對媽媽的愛,也讓人感動。

近日看到了一個影片,影片中被收養的小女孩向養母告白,說她看到收養她的媽媽時,就愛上了媽媽。孩子眼裡含著淚光,滿眼愛意,說到第一次見到養父和養母時的情景。

“我和莉莉(另一個小女孩)看到你可激動了,還見到了我們的爸爸,我們愛你們呀,我們想和媽媽還有爸爸在一起”。

當養母說見到她們也很開心時,小女孩一臉幸福的表情,她又說。

“那你知道我的心發生了什麼變化嗎?正如第一次見面時我告訴你的那樣,當我看到你的時候”,女孩的雙手在自己的嘴前攏了一下,像是告訴媽媽悄悄話,她溫柔的說。

“我的小心心就愛上你啦媽媽”。

媽媽說“我也心繫於你,寶貝”。

這個小女孩被收養的時候四歲,拍影片是在被收養一年之後,一年之中,她和養母一家建立 了深厚的感情,她愛養母和養父,並向他們深情表達,這個孩子說那些話時,童音稚嫩,眼含淚光,真是非常可愛又讓人感動,也可見她非常愛這位媽媽(養母)。

有人說,孩子是誰帶和誰親,真的是這樣。

小女孩和媽媽並沒有血緣關係,不是親生的,但是她們彼此的愛,可能比一些親生的還要親。

這個影片,也向我們揭示了,想要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最重要的還是愛。

一、 孩子從小要自己帶。

現在育兒理論提倡孩子要父母自己帶,不要交給老人,因為孩子情感和身心發育,與嬰幼兒時期的養育質量有很大關係,孩子小時候由誰帶、安全依戀建立的怎麼樣,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也會影響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孩子越小,越需要人照顧,就越容易和撫養人建立情感,發展心理學發現,在嬰幼兒時期得到周到的照顧、溫柔的呵護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身心的發展會更加順利。

所以,不要輕易送給老人帶,等孩子大了回到父母身邊時,父母發現,孩子和自己不親,這時候想要彌補,是非常難的。

有個同事,早年生育兒子時,在基層單位工作,離家遠,交通不便,平時就在單位住,十天半個月回家一次,後來直到兒子上初中,才在市區買了房,工作也調到了市區,卻發現兒子和她一點也不親,她給兒子買最好的衣服,最好的學習用品,但是兒子對她仍然是很冷淡,她甚至帶兒子去做心理諮詢,但是效果並不好,她非常後悔當年沒有親自帶孩子。

二、多向孩子表達愛,用語言和表情、動作。

愛是一種情感,而情感,是雙向的,父母表達愛,孩子才能接收到愛,孩子接收到愛,才能有愛回饋給父母。

研究發現,嬰兒從出生幾周內,就會微笑,媽媽溫柔的撫摸孩子,用輕柔的聲音和孩子說話,就能引起嬰兒的微笑。在6周-8個月時,嬰兒會對經常帶自己的人,也就是自己的撫養人,產生依戀和信任,在6個月以後,孩子就能表現出明確的依戀,比如只找媽媽爸爸或帶孩子的奶奶、外婆等,看到陌生人會害怕,不讓陌生人抱等。

所以,從孩子出生起,就應該多向孩子表達愛,孩子可能聽不懂說的話,但是孩子能感覺到來自媽媽和長輩的愛意。

在孩子能交流之後,要多對孩子說“我愛你”,擁抱孩子,孩子會從父母的語言、動作中感受到愛。

嘟嘟經常會說“媽媽我愛你”,還會親我的臉,當我說“媽媽也愛你”的時候,他就會很享受的把頭靠在我的肩膀上。

三、對孩子,不要有回報思想。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孩子天生愛父母,即使他們不懂得父母能為他們做什麼,當然,這裡的“父母”,包括養父母、孩子的其他撫養人等,孩子的愛很純粹,但是父母對孩子,很多是有功利思想的,是帶有自己的目的的。

而真正的愛,是不要求回報的。

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其實就是一種回報思想,我現在養你,是為了將來讓你養我。

如果是這樣,孩子大了,可能對父母只有責任,沒有感情,甚至有的還會有怨恨。

愛孩子,是愛孩子這個人,不帶有目的和條件,孩子才會全心全意的愛父母。

人是感情的動物,種下愛,就會收穫愛。

小女孩在四歲時被收養,在收養一年後,就和養母養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果她是在十四歲時被收養,可能感情就沒那麼容易建立了,所以,想要孩子愛自己,想要和孩子建立感情,就要在他(她)小的時候帶她,給她愛。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看2歲寶寶病毒感染最後是如何發展成住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