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家庭教育。首先,父母要知道,事情成功與否,當然有賴當事人的能力。但“信心”所扮演的角色卻不可忽略。“信心”一詞非常抽象,很難看見明顯的功效。但它所發揮的心理效應,卻確確實實起了一定效益。信心雄厚的人,能夠令意志及體能發揮至大的忍耐力,並放最大的能量,將事情完成為止。他們內心在說:“一定能夠完成的。”意志力也維繫至完成一刻才會鬆懈下來。
相反,信心薄弱的人,心中老對自己說:"這事太難了,我不行的。”由於心中早已認定能力不足,就變得頹度起來,體力也似乎不繼了。這多多少少因為心理作崇,導致意志力及體力上的不繼。信心的建立,建基於本身固有的能力,還有賴周圍的人給予幫助建立。對某事情具信心,往往是因為受到別人的不斷鼓勵、稱讚,而日漸建立起自信。
而那些信心薄弱的人往往是因為一次失敗,受到旁人的取笑,而令信心大減,甚至不敢再次面對該事。由此可知,子女的自信心有一部分就掌握在父母手上。如果父母能夠多瞭解及接納子女的個別性,避免將子女胡亂拿來與別人比較;對他們的期望要恰當,切勿要求過離,令子女感覺不必要的壓力之外,多用正面語氣鼓勵孩子,亦是增強子女自信的好方法。還有就是,當孩子有生活上的缺點,或個人犯了錯誤時,更是給予他們自信心去改過的時刻,而不是過多的苛責。
最後,如果子女犯錯時,父母只會責罵:“總是這個樣子,不會自己收拾床鋪,真沒用!“沒有一次是自動自覺做功課的,無可教藥!”這些都是否定的語氣。孩子心裡果真以為自己無可救藥,也就沒有想過要如何去改正了。父母假使能夠將方法改變一下,先和孩子討論一番:“不收撿床鋪,令家居看來有點亂吧”“疊被子的工作,相信你一定做得到的,是不是?”首先令子女明白你為什麼要他收拾房間,家居整潔以及個人責任問題;然後確實告訴他有收拾能力。父母的耐心引導、關懷及鼓勵,能夠順利地令孩子將缺點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