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說她前幾天帶2歲多的蕭蕭在小區的廣場上玩,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看上了蕭蕭手上的小汽車。

蕭蕭不樂意給那孩子玩,孩子抱住蕭蕭就咬。

兩個媽媽把兩個孩子拉開後,表姐看著蕭蕭手上深深的牙印和佈滿淚橫的臉,心疼得不得了。

儘管那孩子的媽媽非常誠懇地道了歉,事後專門去粉絲媽媽家探望了蕭蕭,但是粉絲媽媽還是難以釋懷。

粉絲媽媽說,以後看見那咬人的孩子,一定要領蕭蕭躲開,堅決不和他一起玩。

無獨有偶,前幾天也在小區裡目睹了一樁“咬人”事件:

兩個同齡的小男孩,因為都想要同一件玩具,一個小男孩直接衝著另一個的耳朵“來了一口”,被咬的男孩立刻疼的嚎啕大哭,咬人小孩的家長髮現情況後,一直鞠躬賠禮道歉,然後轉身就拎著小男孩開始一頓暴揍,打的小男孩的臉上立馬出現了紅紅的五指印。

這邊被咬的孩子還在嚎啕大哭,那邊捱打的孩子也開始撕心裂肺的哭泣,兩個孩子是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場面一度陷入混亂。

後來,這個小孩的又引發了幾起“咬人事件”,據說每次都被家長嚴厲斥責,啪啪的扇嘴,那之後孩子果然不敢再咬人了。孩子家長覺得自己教子有方,逢人就口若懸河開始炫耀。

可是那個小孩,再也不出來玩了。後來偶然見到時,他的眼神明顯躲躲閃閃,整個人也是畏畏縮縮不敢說話,一掃之前的活力四射。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幾乎每個家長都會經歷孩子的咬人、打人的時期,難道孩子天性暴躁?

給這麼小的孩子貼上性格暴躁的標籤,也太荒謬了吧!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一個“口欲期”的概念,他指出:

一歲以內的嬰兒,獲得各種慾望滿足的主要途徑就是口,像吸吮、吃喝、啃咬。口欲期的寶寶,一旦有東西蹭到嘴邊,他就會去咬。比如趴在我們肩頭時冷不丁咬一下;有時抓著我們的手突然啃起來;還有哺乳時,寶寶咬奶頭,疼得媽媽直叫。

孩子這是在用嘴在探索世界,咬是一種生理反應,不管是吃手,啃腳丫,還是逮啥咬啥。

6個月左右,寶寶開始長牙了,孩子“牙癢癢”又表達不出來,只能用咬人來緩解不適感。

再大一點呢,寶寶們就開始進入“物權敏感期”!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特別護東西,自己的東西誰都不許碰。如果看到別人拿自己的東西,著急就會一口咬下去。

當然還有一些孩子,是因為模仿他人或者應急反應所以才會咬人。

孩子咬人確實是讓人頭疼的事情。不少家長一氣之下會吼孩子甚至打孩子,然而以暴制暴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早期教育專家唐納·維特默,在《從咬到擁抱》一書中,也講到孩子的情緒及社交問題:

第一步:先要讓孩子理清雙方的情緒,比如別人搶你玩具,你咬了人家,就要讓孩子明白你自己很“生氣”,而對方很“傷心”; 第二步:再讓孩子們提出解決方案,家長可從旁提供建議; 第三步:鼓勵孩子自己去修復矛盾關係。達到“從咬到擁抱”的一個和好過程。

作為父母的我們,具體實踐起來是這樣的

↓ ↓ ↓

為孩子提供磨牙食品和玩具

對於“口欲期”愛亂咬和長牙期“牙齦癢癢”的寶寶,作為父母我們可以買一些磨牙食品,比如咬咬樂或者自制磨牙棒等,滿足寶寶“咬人”的慾望。

孩子到一歲半就會逐漸結束“口欲期”。但如果孩子在上個時期的“沒咬夠”,那“口欲期”就會延長,讓孩子更愛亂咬!所以,在這個階段,一定要為孩子提供方便,讓寶寶一次“咬個夠”。

讓孩子知道被他咬了會疼

有時孩子會模仿大人咬著玩,這時作為家長我們就反省一下自己了,首先自己就不要用“咬”的方式跟孩子親暱!

如果自家寶寶咬疼了你時,你可以做出誇張而嚴肅的表情,或者學寶寶一樣假裝大哭,說:“寶寶咬疼媽媽了,嗚嗚……”,同時表情也要略帶痛苦,這樣寶寶就能直觀的感受到“咬人”這個行為是不好的,理解這樣會“傷害”媽媽,自然而然就不會咬人了。

傳授孩子細節性的交際技巧

如果孩子是因護東西或者爭東西、和同伴發生矛盾時咬了人,那麼我們要明確告訴孩子這時應該怎麼表達,怎麼說,比如,“不!我不想給你這個玩具!”

如果想要別的的玩具時,可以先說“我想玩你的玩具,可以麼?” 或者遞上自己的玩具“我們交換著玩吧!”

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慾望了,就不會一著急去咬人了

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寶寶出現咬人、打人行為,家長的第一反應太重要了,甚至會決定孩子之後的發展!

當孩子因委屈咬人打人時,說一句:“我知道你受委屈了。” 當孩子因生氣咬人打人時,說一句:“你很生氣對不對?” 當孩子因恐懼咬人打人時,說一句:“別怕,我陪著你。” 當孩子因無助咬人打人時,說一句:“沒事,我來教你。” 當孩子被冷落咬人打人時,說一句:“來,媽媽抱抱。” ……

其實那個愛咬人、打人的小孩,更渴望父母的懷抱和疼愛啊!作為父母我們要自我反省:

我是不是對寶寶指責太多了?

面對孩子失控的情緒,媽媽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控制好局面。

我是不是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關心?

媽媽的親親和抱抱,是撫慰孩子恐懼情緒最好的安定劑。特別是二胎家庭,聰明的父母要懂得“護大”。

當孩子咬人時,爸媽的反應真是太重要了,只有適當地跟寶寶共情,了解寶寶的心理,並且實際去解決寶寶面臨的問題,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免受傷害。

我是彩虹媽媽,解讀學前兒童行為密碼,解決各類育兒難題。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如何讓你的孩子“與眾不同”,父母需要扮演好這4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