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和孩子無法良好的溝通,根本原因其實是我們根本不瞭解孩子的處境。
大人們往往很難理解孩子情緒崩潰的真實原因
有個孩子,轉學去一所新的學校,第一天回來就哭得很厲害地說不想上學了,問他為什麼,回答是因為他發現自己上完廁所後發現衝不了馬桶,家長覺得這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多衝兩下不就完了麼?實在不行,不衝就不衝了唄。
但是孩子仍然很沮喪,哭得很厲害。
爸爸就去學校實地看了一下,把從教室到洗手間的路走了一遍。
父親發現這所學校兩個小時才會休息一次,一下課,孩子們都會衝去洗手間上廁所。如果孩子上完廁所卻沒有衝馬桶,立即就會被下一個孩子發現。這對於一個初來乍到的孩子來說,實在是感到太丟臉了。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是不是能夠一下子體會到孩子的處境呢?
再來說一個故事。
有一次我和愛人帶孩子去三亞玩,孩子在海灘上玩沙子,我們家長就在酒店的大堂坐著休息。過了一會兒,孩子興致勃勃地回來找我想喝水,進了大堂之後,鞋子上和衣服上的沙子有不少掉在大堂乾淨光滑的地板上,我覺得很不好意思,這時候給我們送飲料的服務人員過來,看見孩子後,滿臉笑容地說:
“你一定玩得很開心。”
其實孩子在公眾場合調皮淘氣的時候,對於路人的各種評價我是有心理準備的。類似的情況也遇到過,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下能不說話就不錯了,還有些很好心的人可能會提醒我,趕緊給孩子洗洗什麼的。
但是這位酒店的服務人員說的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他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這件事。
孩子來到了三亞,來到海邊,乾淨不乾淨對孩子來說重要嗎?
一點都不重要!
相反,玩沙子對他來說,就是最重要的事,他喝完了水還要繼續回去玩。這位酒店服務人員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孩子。
剛才開頭我講的那個孩子上學衝不了馬桶的故事,其實也是一樣。剛剛到一所新學校,孩子可能特別在意同學們對他的印象和看法。作為家長來說,可能會覺得這點小事哪裡值得哭哭啼啼的呢?可對於一個剛處於一個陌生環境的孩子來說,在她的心理感受上,可能會被其他同學嘲笑這件事情,更重要。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說要換位思考,其實換位思考這事,本身就很難。因為它是反直覺的,它需要你跳出自己的世界來體驗對方的處境和情緒。在成人世界裡,換位思考這事往往還能勉強做到,但是要和孩子換位思考,是最難的。因為成人和孩子處在兩個世界,成人和孩子的溝通,存在著不對稱。
第一個不對稱,就是資訊不對稱。這個比較好理解。比如,孩子小,個子比我們矮得多,他們看到的世界,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再比如,孩子在幼兒園、在學校裡的時候,他們的環境、社交、面臨的處境等等很多情況,是我們家長不清楚地,最多也就是透過家長會、或者平時和老師、孩子聊天的時候獲得一些零散的資訊。
第二個不對稱,就是我們成人和孩子的心智以及思維方式不對稱。有句話叫做,孩子才講對錯,我們成人只看利益。這其實就是說明,孩子和成人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我們成人做事情想問題,會考慮現實中的規則,還有別人的看法,而小朋友們更多的是以自我為中心,比如說好不好玩,是不是有趣等等。
第三個不對稱,就是地位的不對稱。成人之間的交流,在很多時候,其實不過是一種博弈,這種博弈和交流雙方彼此的利益以及實力密切相關。還是那句話,一個公司,說話聲音最大的那個,基本上都是老闆,對吧?
而我們和孩子之間呢?催他吃飯、睡覺,督促他上學做作業等等,這種交流同樣也是一種博弈,只不過在這種博弈當中,我們的孩子是相對弱勢的一方。尤其是他們還小的時候,你能對著你的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動手打屁股,主要就是因為他打不過你,對吧?在這種地位不對等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做到平等對話呢?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我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這都是道德綁架,天然就佔領了道德高地,孩子又怎麼和你進行平等地溝通呢?
所以,有了這三個不對稱,我們想要做到對孩子進行換位思考,這個更難。
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們有意識的去改進這個問題呢?
我自己覺得,首先,你得時刻有一種心態,你得有一個意識,就是對於孩子自己來說,他們的世界也許和我們成人的世界一樣複雜,一點兒也不簡單。
孩子的世界對他們來說,同樣很複雜
你意識到這個以後,就不要總是覺得,孩子那些他很在乎的事都是小題大做。實際上,他的快樂,他的不高興,都是值得重視的事情。即使你不重視,可孩子自己很在乎。
你不要不在乎他的在乎,別將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
心態和意識有了,再談方法才有意義。
第一個方法,就是儘可能地將自己代入孩子的處境,體驗孩子的處境。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孩子長大的。我們做小孩兒的時候的體驗,隨著時間慢慢變淡了。我自己有了女兒以後,我就在想,我想陪著我的女兒再重新長大一遍,她是我的孩子,長得也像我,我內心裡其實是幻想著透過仔細和她一起體驗成長的感覺,讓我自己的內心再回到我的童年,把我的童年再過一次。這種感覺非常的美好。
就因為我給自己做了這樣的心理建設,所以在很多時候,我會特意去體驗一下孩子的感受。比如上街逛商場的時候,讓自己蹲下來,和孩子一個高度,你再去看看在那個視野下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你就會理解為什麼她總是讓你抱了。
當你把自己當做小朋友,你會發現很多平時容易忽略的東西。比如,我希望孩子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刷牙和洗臉,不過當我把牙刷牙膏毛巾臉盆等等都重新設計了一下,讓這一切她都可以順利的拿到的時候,結果我發現她不僅能完成刷牙和洗臉,還能將一切都收拾擺放好,她覺得這些都在她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的時候,自然就更願意完成這一系列的睡前工作。
第二個辦法就是和孩子在睡覺前聊聊天。
除了每天睡覺前讀繪本以外,關了燈之後,我們都會和孩子聊天。我覺得這個其實同樣重要。這是一種雙向交流。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總是不知道說什麼,但是她很喜歡這樣在黑暗中和我們說悄悄話。後來我慢慢地讓孩子自己掌握說話的主動權,我可以更好地瞭解她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和孩子平等的聊天,才能有機會被孩子接納
在這樣的聊天過程中,秉承三個原則,就是多聽,多提問,少做評價。
在和孩子進行聊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表現出足夠的興趣,別漫不經心。你是不是真的在意她說的東西,孩子其實是有感覺的。這其實和成人之間的聊天是一樣的,傾聽永遠比評價重要,別抓住什麼機會就給孩子灌輸大道理,樹立正確的三觀。你想想看,如果你身邊的朋友也是這樣,你還會願意和她做真正知心的好朋友麼?
聊天是建立親子關係信任很重要的一個手段,也是一種基礎。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聊天的目的,不是為了趁機進行價值觀的輸出,而是去試圖理解孩子的世界,以及孩子在他的那個世界裡遇到的困擾和收穫。
但凡瞭解過溝通技巧的人都知道,雙方進行溝通的人,如果彼此不是在一個語境下,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溝通的。所以,和孩子的溝通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得把自己縮小、放平,放到他的那個世界裡去,你才能體會和理解孩子。有了體會和理解,你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第三個就是把孩子的對話帶入到其他的關係場景中,來體會孩子的感受。
比如說很多家裡有了老二以後,希望老大和弟弟妹妹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是玩偶。可是大多數情況下,老大是不願意的。相信很多父母就會覺得孩子比較自私。
可是如果你這樣設想一下,如果你的愛人對你說,親愛的,我有一個情人,要住到我們家了,我還是很愛你,但我也愛別人,我希望你對他(她)好,把你的衣服寶貝什麼都和他(她)分享,我們是一家人,那麼你會是什麼感受?
又比如說我們都希望孩子考100分,可實際情況往往是,孩子已經非常努力了,也不一定能達到目標。那麼我們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的老闆對你說,你為什麼這個月又沒有達到KPI?
又或者說你創業多少年了,你的親戚朋友說你公司怎麼還不上市?你的同學親戚都買別墅了,你怎麼還貓在一室一廳裡?你到底努力了沒有?
聽到這些,你是什麼感受?
當我們把親子之間的對話,代入到夫妻,職場這種非常熟悉的關係場景中,就可以讓父母切身體會到孩子的感受,以及作為一個弱勢方的情緒。
孩子在和我們的溝通中,他們是弱勢的一方,不過往往孩子並不是希望我們強勢的一方給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他們可能只是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獲得被關注和理解以及接納。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是怎麼樣和孩子進行平等有效的溝通,這是培養孩子主動性的前提。下一個我計劃分享的影片,就是談談怎麼樣讓孩子願意主動配合你。要知道,孩子的配合性實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沒有配合,我們很多的教育手段根本就使不上。所以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