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張媽

編輯\張媽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可謂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來到了上學的年紀,孩子便要進入學校,學校內難免會出現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的情況,孩子被欺負了,家長們的第一反應總是想要孩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殊不知,長期遭受同學的欺負會給孩子的帶來巨大傷害。

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傷害呢?

校園霸凌帶來的傷害不單單是身體上的,在心理上也會帶來諸多傷害。

極度自卑,走向抑鬱

校園霸凌會給孩子的內心留下的傷害如同夢魘般在孩子心裡揮之不去,孩子也會變得極度自卑,平日裡唯恐哪天又會受到傷害而變得抑鬱,甚至可能患上抑鬱症。

抗拒學校,成績下滑

由於校園霸凌大多出現於學校,所以孩子會出現抗拒學校、抗拒學習的情緒,也會因此而導致成績下滑嚴重。

性格變化

校園霸凌對於孩子來說受到的心理創傷的時間都無法治癒的,孩子的性格也會因為遭受校園霸凌而發生巨大改變。

孩子會因為校園霸凌而不願與人交往,自卑敏感使得自己非常害怕被孤立,更害怕一個人獨處,可能會因為害怕被霸凌而變成討好型人格。

校園霸凌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難以磨滅的,我們更需要得知為什麼校園霸凌的施暴者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校園霸凌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人民大學對“校園霸凌”這一事展開過問卷調查:

在三萬多名受訪者中,過半人都表示親身經歷過校園霸凌,更有1/4的人表示自己曾是霸凌者,而絕大多數霸凌者則表示自己曾經被他人欺負過。

霸凌形成的原因十分複雜多樣,它包含著學校內的因素,家庭父母的因素,和一些社會因素等等,其中任何一項問題都有可能直接導致一場校園霸凌的出現。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學校的管理疏忽是造成校園暴力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之所以出現這些原因,往往是因為施暴者沒有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校園霸凌施暴者為何這麼做?

多數的霸凌者都是由被霸凌的角色轉換成霸凌者的,他們從霸凌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同學找到心理安慰和平衡。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就曾經說過一句話:“健康的人不會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轉換成折磨他人者。”

被霸凌後的孩子一般分為兩種:

第一種:性格內向的孩子遭受校園霸凌過後會變得唯唯諾諾,生怕得罪霸凌者,甚至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

第二種:有些性格扭曲的孩子,也會因為遭受校園霸凌後求助無門而踏上霸凌他人的這條不歸路,他們的心裡也重新整理的對世界的認知,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成為他們的人生信條

他們認為可以從欺負更加弱小的同學中獲得霸凌的快感,從而轉移自己內心的痛苦與不滿,彷彿這樣的行為可以讓他找回丟失的尊嚴,他們奉行著在他人身上宣洩痛苦的暴利行為。

校園霸凌給孩子造成的影響十分深遠,我們在知道校園霸凌施暴者為何這麼做的原因後,又該如何讓孩子變為施暴者和受害者呢?

李玫瑾:低段位父母告老師,高段位父母這麼做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被問到:如果孩子被打,您會支援打回去嗎?李玫瑾教授的回答是:肯定會啊!不但要打回去,家長還可以這麼做。

注重家教,不能以大欺小

家長應該從小就教育孩子不能因為自己有強健的體格就想著欺凌弱小,要和同學和平共處,更應該幫助被欺凌的同學。

家長也應該讓孩子學會如何正確的宣洩自身情緒,不可以像那些施暴者一般透過對他人施加暴力來宣洩自身的負面情緒。

增強孩子體格,學會自我保護

家長應當帶著孩子增加體育鍛煉,增強孩子的體格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孩子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人欺負。

如果孩子是別人很好欺負的樣子,那麼霸凌者在欺負完後可能下一次還會再次霸凌這個孩子,但如果孩子有一副健碩的體格,霸凌者也要考慮自己是否能夠欺負他。

但是,家長們讓孩子明確一點,鍛鍊身體只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並不是欺負他人的。

該出手時就出手

家長要從小教育孩子,面對校園霸凌時不能一味的忍氣吞聲,一味的忍讓只會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地出手。

要教育孩子學會反擊,但是要讓孩子明白反擊和校園霸凌是區別,反擊不代表成為校園霸凌施暴者,要讓孩子劃清分界。

張媽有話說

校園霸凌是當今校園中的一種不良風氣,家長們與其擔心自己的孩子遭受校園霸凌,倒不如讓自己的孩子提升自身修養,不變為校園霸凌施暴者,沒有施暴者也就沒有受害者。

1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每天要吃5個鵪鶉蛋?蛋類輔食注意4個原則,既省錢又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