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教育和心理領域一直都在宣揚一個觀點:不能打孩子。很多家長把這句話刻在了腦子裡,但是卻仍舊帶著疑惑:我們小時候沒少捱打,照樣身心健康,現在的孩子怎麼就打不得了?
我小時候住在農村,基本上一天三頓打,那時候的父母更相信棍棒教育。睡懶覺、損壞傢俱、考試成績差、偷摸出去玩一天不回家……總有要捱打的原因。每當我媽要打我時,我都爬上門前的那顆大棗樹,這樣她就抓不到我,但其實無一例外,下了樹被打得更慘。但就在父母這樣的棍棒教育下,和大多數小時候常挨父母揍的人一樣,長大後依舊身心健康、三觀健全。
而現在輪到這一代小孩,就打不得了。打了的後果就是:輕則與父母冷戰,重則離家出走,甚至跳樓自殺。
1. 不同年代的孩子,思想不同先說個前兩天在別人家做客的事情吧。這位媽媽追著6歲的玥玥滿屋子跑,就怕孩子冷著,死活要叫孩子再穿一件衣服。但是玥玥的一句話把在座的大人都給驚著了:“衣服穿在我身上,我自己的身體,自己能感受冷暖,你又不知道我的感受。”
回想6歲的自己,是萬萬不可能說出這些話的。即使心裡有與玥玥同樣的想法,也迫於父母的威嚴不敢說出口。
幾十年的時間跨度,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如今這個時代資訊膨脹、物質充裕,我們和我們的小孩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從小便被灌輸了“聽話”這個思想,永遠侷限在父母的控制下,老師的控制下,以及社會的控制下。而現在的孩子,他們沒有侷限,不必拘泥於一個小小的空間,他們思想自由,勇於表達,追求權利。這就是我們和孩子思想層面的區別。
2.思想的改變是因為成長環境的改變為什麼孩子的思想層面發生了變化?因為生長的大環境發生了改變:一部手機可以知天下,一臺電腦可以控制整個世界,這就是孩子所處的時代,他們能迅速接收外界資訊,大腦的認知早已不同於幾十年前的我們。這一切的大環境都在指引這他們往更高的思想高峰上爬。
兒子上幼兒園時,剛踏入學校,老師第一個教的是:要有自己的主見,想到什麼說什麼,不要羞於表達。
5歲看的動畫片教育著他們:勇敢向前衝,不要畏懼危險。兒子整天在我面前嚷嚷著:“什麼危險我都不怕,因為我有決勝法寶。”
這是動畫片裡的臺詞,但我想,歸到兒子的心態裡,這個決勝法寶就是不被困難打倒的“勇氣”吧。
就連學校也多元化地教育他們:要注重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尊重兒子的內心,他想學什麼,我就讓他去學,讓他不做學習的“書呆子”。
他們的成長環境更自由了,我們父母也變了,我們不再單一地以“聽話”來衡量好孩子的標準了,感受到了社會多元的我們開始不再繼承上一代父母的教育觀念,我們教育孩子要自我成長,追求權利。
3.打孩子已經不奏效了說完了孩子思想層面發生變化的原因,我再來回答一開始父母都疑惑的問題:我們小時候沒少捱打,照樣身心健康,現在的孩子怎麼就打不得了?
因為大環境的變化,孩子的思想不同於小時候的我們。
我小時候,父母打我恨不得鄰居全都知道,羞一羞我的臉,我痛苦的哭聲響徹了整個村子。但是挨完打一轉頭的功夫,就能聽見鄰居的孩子也都在捱打哭得哇哇叫。捱打那是我那個年代司空見慣的事情,自然是不太會放在心上,挨完打依舊還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女。
現在,要想著靠“打”來使孩子發生改變已經是不奏效的方法了,他們的思想不服,越打只會越激發他們的叛逆心理,激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我的兒子從中學開始已經不接受父母的管束,最常跟父母說的一句話便是:“你們不用管我,我自有主意”。然而孩子終究是孩子,即便他的思辨能力再強,也比不上父母比他多二十多年的閱歷。
就買球鞋這個問題,我們發生過爭吵。
“不穿便宜的球鞋。”
“不是不給你買貴的,但雙雙價格高昂就說不過去了。”
“貴的球鞋能讓我在同學之中有面子,能幫助我更好地與同學交流相處,增進同學友誼。”
“難道一雙便宜的球鞋就能讓你在同學中失了面子?歪理。”
“你說的話不管用,我拿我吃飯的錢去買。”
氣急敗壞的我打了兒子,兒子反而更不收斂,母子關係陷入僵局。
縱使孩子的思想層面不同於我們小時候,他們更有主見,更懂得分辨,不像小時候的我們那麼“單純”,但也不妨礙有“歪理”出現。伸出手“打”就成了自然而然發生的行為。結果自然是孩子內心不服“打”,“歪理”的根本自然也不會被擺正。
4.父母應該怎麼做我在孩子的教育上碰了壁,開始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
諮詢了一位教育專家解惑,他告訴我:“首先,父母即便打了孩子,那也就打了,無需太自責。偶爾的打罵只要不過分,孩子是能承受的,重要的是以後再感到氣憤想打孩子時該怎麼做。”
“父母首先要冷靜,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被不理智的火氣所控制,容易衝動打孩子。這時候可以先不理睬孩子,找個安靜的地方待著,等情緒平靜下來。”
“冷靜下來後該怎麼做呢?其實,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有適應他年齡的道理。3歲的孩子你就用糖來引導他,對了就獎勵。7歲的孩子你就自己裝可憐獲取他的同情和愛,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能最快學會如何去愛父母。13歲以上的孩子懂了很多道理,耐心跟他講道理,鼓勵和適當放手,他會收斂自己。”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我把我的心得告訴你們,希望讀者父母們也能“勝讀十年書”。
為什麼不能打孩子,因為成長大環境的差異,他們有自主思考的能力、有更多不同於幾十年前的我們的想法,“打”已經不能讓他們服了。知道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理服人,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