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聚在一起的話題永遠離不開孩子,從他們丫丫學語階段到上幼兒園再到上小學上初中,只要關於孩子的話題,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會侃侃而談。
只是讓媽媽們最為擔心的往往是孩子的發育問題,例如:說話這件事情。有不少媽媽反映,自家孩子到了兩歲了還不能說一句完整的句子,甚至只會喊爸爸媽媽。
但也有一些媽媽反映自家的孩子就像小話嘮,早早的就學會了說話。可是當把孩子進行對比以後,那些說話晚的寶寶媽媽們就開始擔心,甚至覺得孩子發育方面出現了問題。
有的甚至帶寶寶趕緊去醫院檢查,但醫生卻說孩子只是單純的說話晚,身體健康方面沒有任何異常。
其實孩子說話晚,並不一定就是身體的發育出現了問題,而有可能是家長自身的原因,因此,父母要首先找到引起孩子說話晚的因素,然後再針對性的解決。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說話晚?1、 處在封閉的語言環境
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階段,其實,生活環境對他們來說非常關鍵,如果家長不懂得怎樣和孩子交流,或者認為年幼的他們根本聽不懂父母的話,也就不經常和孩子溝通,那麼處在封閉的語言環境中孩子說話肯定會晚。
2、 父母沒進行鍛鍊
很多父母往往會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認識,他們覺得孩子長到某個年齡階段就能自己會說話,根本不需要進行鍛鍊。
其實家長的這個想法正是限制孩子語言發育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甚至把孩子扔在一邊,讓他們自己把玩,殊不知這種缺少有效的陪伴直接會導致孩子說話晚。
3、 先天的身體因素
也有一些孩子受先天身體因素的影響,進而出現了說話晚的現象,若排除孩子身體異常現象以外,只是單純性的說話晚,父母不需要著急。但如果孩子到了三歲還不能說一整句話,只是會叫爸爸媽媽,那麼就要引起重視。
瞭解了孩子們說話晚的原因以後,家長可以對照一下自家孩子看看屬於哪一點,當然平常生活中,父母也應該掌握正確的方法來進行鍛鍊,可以試試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 把循規蹈矩的講話變成有效的溝通
有些父母會有這樣的疑問,已經經常性的陪孩子聊天談話,甚至更會給他們不停的講故事,那為什麼孩子還會說話晚呢?其實,這有可能就是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不正確。
不要去循規蹈矩的講話,而是要讓它變成有效的溝通,例如:多向孩子提問題,在孩子學習講話的時候,不主動講出他們要講的問題,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去鼓勵孩子把內心的想法講出來,才能達到鍛鍊的效果。
2、 利用角色互換來刺激孩子講話
大部分的父母為了能夠更好的陪伴孩子,往往會在閒暇之餘給他們講繪本故事,當然這樣不但能夠增加孩子的知識儲量,而且也能促進語言方面的發展。
只不過有的父母只是單純的給孩子講,並不能夠起到刺激孩子語言發育的功效,這只是單方面的輸入,得不到孩子有效的輸出。
所以可以利用角色互換的方法來刺激孩子講話,也就是說讓孩子當老師,父母當學生,透過孩子給父母講故事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繼而達到語言方面發展的功效。
只不過這個方法適合那些能夠講出簡單詞語的孩子,對於剛開始學講話的孩子來說並不太適用。
3、 不同年齡階段要使用不同的方法
就像上面我們所說,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父母在鍛鍊他們說話的過程中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一歲之前父母要用疊字的方法來引起孩子的好奇心,透過反覆的講述能夠達到充分記憶的效果,然後再引導孩子去學習父母的講話方式。
而1~2歲之間,父母要鍛鍊孩子詞語的表達能力,當孩子嗯嗯指著某件物品讓父母遞給他時,家長首先不要說出這件物品的名字,而是鼓勵孩子自己講出來。
2~3歲之間的孩子,因為大腦的發育跟不上語言的速度,所以會出現結巴的狀態,這個時候父母就要讓孩子暫停說話並對他們說"不要著急寶貝,想好再講出來。"這樣孩子語言方面不但得到了更好的鍛鍊,也能促進他們大腦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