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自小就展現了對文字的愛好。 從十一個月大時扯過報紙去,手指點字讓我念給她聽,到一歲半的她坐在小椅子上,一本正經的念新聞聯播的城市名字,感覺好玩極了。 特別是把“昆明”念成“屁明”,成為她成長路程的一個梗兒,每每想起來,很好笑,更多的是欣慰。
三歲半生日,我給她買了一本《腦筋急轉彎》送給她。那時候我們就經常玩這遊戲了。比如:小明的媽媽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大毛,二兒子叫二毛,三兒子叫什麼?或者:小毛從十一樓的窗戶上往下跳為什麼沒有受傷?或者:兩棟樓僅相距一米,為何小毛跳過去卻摔死了?……
我個人覺得這遊戲挺好的,可以鍛鍊孩子的發散思維,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當然,也有一些無厘頭搞笑的答案,不必當真,當好玩的小遊戲。從科學的角度看,它也是有弊端的,有人說會混淆邏輯,偷換概念。玩玩而已,不必認真。
我和閨女一問一答說說笑笑,書看完了,她說不想要這禮物了,沒意思。那我就答應她自己去挑選一本書。
到了書店,她一眼看中了一本《恐龍大百科》,是一本厚厚的大部頭書,那是閨女人生中真正屬於自己的第一本書。和我買給她的意義是絕不同的。
這本書一直連著好多年列為自己最喜歡的書,直到二年級,依然是班級活動中推薦給別人的書。
買了這本書,如珍如寶。自己能坐在那裡看一兩小時。有時候晚上臨睡在床上看,能把我和她爸熬睡了,她自己再關燈睡覺。啥劍龍、翼龍、霸王龍的,如數家珍,給我們講,這本書沒問過我啥字,也不知道是不是都認識。
這本書一直連著好多年列為自己最喜歡的書,直到二年級,依然是班級活動中推薦給別人的書。
四歲時,有一天感覺靜悄悄的,就找娃,看她做在地板上不知道在看什麼書,我就過去了,看了一下書皮,《愛因斯坦傳》,很古老的版本,書紙泛著黃。小萌娃看這個,反差有點大,就笑著說:“你竟然還看愛因斯坦傳”。
娃沒出聲,就去幹別的去了。這事我是到如今都有點懊悔的。一是打擾了她的專注,再是會給孩子的訊號是我在笑話她,或者輕視她。總之是不積極的影響。
她還有一套百科書很喜歡,姑姑送她的。其中有一本是《身體》。到了五歲,讓我給她借醫學書。我那時在醫院做職能部門工作,就跟同事借了一本專業的醫學考試書,看了幾天,看到骨骼時害怕,就作罷了。
然後一次跟鄰居一家三口吃飯,那家爸爸驚歎地跟我們說:“你們知道象跟我講啥?她竟然給我講肺是如何工作的!講的頭頭是道。”這些影響都是很大的,娃到了初二學生物,考試都是在年級前三。
這是閨女在學前的一些表現。
在這裡要說一句,保護孩子的眼睛。
我現在一共遺憾三件事,在孩子幼時不懂或者沒注意造成的遺憾。
第一件事是過早給孩子吃冷飲,傷脾胃。那還是閨女四個月大時,正值最熱的時候,我和她爹一人一個冰激淋吃著,看床上躺著的小娃,娃扭頭看看她爹,再扭頭看看我,她也想吃的樣子。不忍心她這麼饞,就給她吃了幾口。
第二件事,過早吃糖,導致齲齒。糖沒有任何好處,對眼睛、對面板、對身體都不好。要晚吃少吃。
第三件事就是,沒好好注意眼睛問題。本身我和孩爹都近視,孩子就有遺傳高基因,又沒節制用眼,好好保護,再加上一年級時玩平板,時間不控制,所以孩子近視的度數不小。
寶媽寶爸們,還是得多加防範呀。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才是父母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