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不僅要關心他們的學習,也都希望小孩日後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孩子的習性,品德都是我們要關注的問題,那麼該如何做呢?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無關緊要”的小毛病,有些父母覺得問題不大,就選擇放任不管。但事實上,這些小毛病很可能會影響小孩的性格和處事方式,家長們要引起重視。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李玫瑾,相信家長們都不陌生吧,她的育兒觀念得到很多父母的認同,我平時也經常看她的講座,而且也會借鑑她的方法去教育孩子。李玫瑾曾經說過,如果孩子有下面這些表現,父母別放任,而是要使勁管,將來想不優秀都難呢。
表現一,在家不幹活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即便已經上小學了,卻從來沒有在家裡幹過活。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太小,不需要做這些事情。或者覺得讓小孩幹家務太麻煩,不是打碎碗盤,就是把水弄得到處都是,還不如自己幹呢。
其實這樣的想法都不正確,做家務不僅僅是簡單的幹活,而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既然是家裡的一份子,那麼就該為這個家出一份力,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僅如此,家務活還能鍛鍊動手能力,讓孩子學會獨立,所以家長們別再放任了。
具體做法:
父母可以先讓孩子從簡單的家務做起,例如飯後把餐具端到廚房,用抹布把桌子擦乾淨。或者收拾自己的衣服、被褥,整理玩具等等。
家長從小就要培養孩子這樣的行為,讓他們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做的好,還可以適當表揚和獎勵,但不能持續獎勵,不然會讓孩子認為做家務只是為了贏得獎勵。
表現二,控制不住情緒孩子的心理發育也有過程,很多寶寶到了一定年齡後,情緒都會變得暴躁不安,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就會亂髮火,不管對面是家人還是外人。
這樣的行為很不好,如果家長放任不管,很可能讓寶寶養成驕橫的性格,長大後仍然不會控制情緒,遇到困難只會發脾氣。
具體做法:
當孩子出現這種表現時,父母不要跟他們對著幹,不要大吼大叫,這樣只會增加小孩的負面情緒。建議家長可以冷處理,安靜地看著小孩發火,等他們情緒穩定後再進行教育。
首先要問清楚發脾氣的原因,其次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後果。可以先給孩子一次機會,但如果下次還是亂髮脾氣的話,家長就要適當懲罰了。
表現三,做事磨磨蹭蹭不少孩子都有做事磨蹭的習慣,家長讓他們吃飯、寫作業時,他們總是表現的慢悠悠,磨磨蹭蹭的半天不動,相信看到孩子這樣,父母們心裡也很火大吧。
無論學習還是工作,執行能力是很關鍵的,要幹什麼的時候立馬就去幹,而且專心致志的做事,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擁有好的成績。
具體做法:
要想改變孩子磨蹭的毛病,父母就要跟他們“約法三章”了。大家可以規劃一個時間表,什麼時候幹什麼事情,並且督促孩子執行,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做到了有什麼獎勵,做不到有什麼懲罰,這些都要提前說清楚。
寫在最後:孩子將來優不優秀,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但要注意的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要做到自身作則,不要自己一個樣,又要求孩子另一個樣,這樣很容易讓小孩產生叛逆的情緒,最終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