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男女,在成年之時都會舉行相應的儀式,《禮記》中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也就是說,男子在二十歲時會舉行“冠禮”,女子在十五歲時會舉行“笄禮”。這就是流傳上千年的“成人禮”。
我國這種傳統的成年禮曾經在歷史上持續了數千年,滿清入關以後被禁止。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傳統文化熱的興起,這種傳統的“冠/笄禮”逐漸開始恢復,不少地方的中學會為滿18歲的學生舉行這樣的成年禮。
成人禮的意義在於,告訴每一個青年男女,要開始從家庭走入社會,承擔成人的責任。像這種“宣告成人”的儀式,並不是中國所獨有的。然而,儀式畢竟只是儀式,它更多的是象徵意義而非現實意義。畢竟,人的成長並不是一瞬間完成的。
你從哪個時刻開始覺得自己長大了?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在18歲生日那天。它更可能是在大學畢業的時候,或是收到第一筆工資的時候,或是從家裡搬出去獨自租房生活的時候,更可能是第一次為了遵從自己的內心而違背父母的意願的時候……
又或者,還有無數人,至今都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
在中國,法律規定,年滿十八歲即是成年人,開始獨立承擔民事和刑事責任。在我們的祖輩甚至父輩那一代,受社會條件的限制,很多人不到18歲就已經開始承擔起生活的重擔,並在短短几年之內就完成了婚姻、家庭、事業的各種選擇,進入成人階段。
而到了我們這一輩,社會經濟條件進一步提高,受教育時間延長,同時婚育年齡也進一步推遲,建立家庭、走入社會並承擔責任的年齡也被推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思考和探索與自身角色和身份相關的問題。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年?
大多數父母都比較贊同的成年人三大標誌包括,承擔責任,獨立做決定,經濟獨立。這三個標誌都和婚姻、家庭沒有什麼關係。婚姻作為長久以來無可爭辯的成人標誌,已逐漸消失。生孩子再也不是成人身份的關鍵指向,更不是成年期的必要條件。
在心理學上,18-30歲,尤其是18-25歲這一階段,被稱為“成年初顯期”。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是指介於青少年期(adolescence)和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之間的過渡階段,雖然通常將這個時期定義為18-25歲,但它描述的更是一種“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期”的心理狀態。
處於“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頻繁的變化和對人生可能性的探索。簡而言之,“成年初顯期”更像是年輕人在學著如何長成一個大人的階段。
心理學家Keniston這一描述這段時間:“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於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他們一方面“拒絕被完全社會化”,另一方面又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貼近社會標準。因此,這一階段又被稱為“一生中最混亂的階段”。
泛心理學社群與平臺Know Yourself曾推出了《長大了就會變好嗎?》一書,從“親密關係”、“情緒管理”和“自我成長”三個方面,為正處於“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幫助他們審視內心,覺察自我,最終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那麼,身為父母,又該如何和這些處於“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相處?
在《長不大的孩子與變老的我們》一書中,作者傑弗裡•延森•阿內特和伊麗莎白•謝菲爾花了三年時間深度訪談了來自各地的幾百位父母和年輕人,並展開大規模的問卷調查,最終推出了這本“父母必備參考書”,為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了多種解決辦法。
《長不大的孩子與變老的我們》
傑弗裡•延森•阿內特是美國克拉克大學的一名心理學教授,長期從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首次提出“新興兒童”一詞並創造了相關作品,還是新興兒童研究協會的執行董事,在新成年人的研究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訪談案例。
伊麗莎白•謝菲爾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撰寫了多部家庭生活方面的書籍,同時她還給多個雜誌供稿,對各個年齡段人們的心理認知發展也頗有研究。除此之外,她還是兩個二十多歲男孩的母親,在與“新成年人”的相處中也有著豐富的經驗。
雖然傑弗裡和伊麗莎白生活在美國,但如今已經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儘管人們生活在世界各地,但在親子教育上遇到的問題卻是相似的。即使存在文化差異,但這差異也越來越小。因此,大洋彼岸二十多歲年輕人的父母所遇到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不少中國家長。
目錄
如何幫助孩子處理好成年初顯期遇到的種種問題?又要如何面對孩子成年離開家後的“空巢”生活?這是每一個父母都會面臨的挑戰。
針對這些問題,書中給出了一個基本的原則,即“後退一步與保持溝通”。
無論是學業、戀愛還是求職,父母既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的決定,也不要完全撒手不管,而是設定相應的規則,與孩子保持充分的溝通,給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參考意見,並在必要的時候予以恰當的支援。
當然,如何平衡“後退一步”和“保持溝通”,會是每一個父母都需要面對的難題。
現在,距離春節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如果你的大家族裡有正處於“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與其關心他“為什麼還不結婚?”不如問一問他“學會自己做決定了嗎?”與其問他“為什麼還和父母住在一起?”不如問他“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相信,他會更樂意與你交流,你也能夠對他有更深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