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一過,氣溫驟降,走出家門,瞬間就能感受到冬天降至的氣息。身邊很多朋友早已默默地穿上秋褲,把褲腿兒塞到襪子裡,並從箱子裡翻出厚厚的羽絨服。但要想安全度過寒冷的冬季,僅僅是換一身行頭可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車子也需要置辦點過冬的裝備。敢問北方的車友們,你們的冬季胎都準備好了嗎?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冬天一定要裝備冬季胎甚至雪地胎呢?我用四季胎不行嗎?我的車子有四驅還不夠嗎?如果你在南方,或許四季胎也可以保你過冬。但如果你在北方,白天氣溫普遍在零度以下,又經常下雪的話,相信我,準備一套冬季胎,真的很有必要。
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一臺車唯一與地面相接觸的,就是四條輪胎。而每條輪胎的實際接地部分,只是一塊麵積很小的矩形。而一臺車的動態表現,往往就取決於輪胎的抓地力,也就是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摩擦係數。
輪胎抓地力越大,汽車的加速就越快、制動距離就越短、彎道效能就越好,整體動態表現就越優異。一般來說,我們會用G值,也就是車輛在各方向上加/減速度所產生的離心力,來直觀地表明一臺車的動態效能。
在汽車進行加速、制動、轉彎動作時,車輪會受到來自地面的摩擦力。加/減速度越大,車輪與地面間相互作用的摩擦力也就越大。當這個摩擦力突破地面所能提供的最大摩擦力,也就是車輪所承受的G值超出極限時,車輪就會相對地面發生滑動。
通常上,我們可以把車輪可承受的G值範圍看做是一個圓形(Traction Circle),無論加速度向前向後向左向右,都要保證不會超出這個圓形。而這個圓形的面積,與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摩擦係數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它會受輪胎材質、胎溫、車重、地面附著係數等等因素的影響而增加或減少。
我們可以假設某款車的輪胎在乾燥路面上可承受的G值範圍為1個G,那麼如果地面溼滑,這個值就會降為0.7G左右;如果是積雪路面,則大概只有0.3G;而如果是純冰面,也許只有0.15G。
或者換一種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假設我們要拐一個急彎,如果地面乾燥、溫度適宜,這臺車的最高安全車速是35公里/小時。那麼如果這個彎角被積雪覆蓋,我們的安全車速必須控制在20公里/小時。如果是純冰路面,或許車速要降至13公里/小時,才能保證安全。
所以在冬天,尤其是對容易下雪、氣溫經常在零度以下的北方地區來說,由於冰雪路面極低的摩擦係數,導致車輛更容易在加速、制動、轉向時失控。這時,僅僅是依靠四驅系統,只能一定程度地提升車輛的動態表現和脫困能力,但其實並不能改善輪胎的抓地力。
所以,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更換冬季胎/雪地胎。相對於夏季胎或四季胎,冬季胎的材質更軟、表面溝槽更多,同時特製的橡膠在低溫環境下也不會變硬、變滑。這也就意味著,冬季胎擁有更強的抓地力,能夠提供更大的G值範圍。
當然,即便是使用冬季胎,我們在積雪或結冰路面上行駛時,也依然要控制好車速,保持好車距,並且保證緩加油門、輕踩剎車、小幅度轉動方向盤,儘量避免打破車輛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