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士蘭賽道
▓ 三色燈|圖文發自澳洲
昆士蘭賽道在澳洲布里斯班西南55公里的地方,查“谷歌”有它的俯瞰略圖和介紹,因為跑道形狀,又被人們戲稱是“回形針賽道”,2002年曾是 V8超級房車大獎賽的第九站,在當地小有名氣。友人F答應帶我去感受一下在賽道上飆車的刺激。
天未放亮,停車場已泊滿車輛。
凌晨4點半,我們出發,和F那幫喜歡“高爾夫R”型號汽車的朋友同行。途中,F告訴我,昆士蘭賽道是布里斯班集比賽、例訓、培訓於一身的車訓基地,可以安排V8賽車,公路版跑車,改裝車、摩托車的衝刺、漂移、賽車、“橫衝直闖”賽等專案,也有固定的場次安排想嚐鮮的業餘車手實現上正規賽道的夢想,所有的專案都對社會開放,在網上登記繳費、透過稽核即可。於是,這裡成為汽車發燒友們“以車會友”的好去處。
說話間,我們已經來到了賽道登記處,天未放亮,停車場已泊滿車輛,相識的車友三五成群地交談,一些辦妥註冊手續的發燒友挨著個品鑑這裡的車,發現有特點的車就圍了上去評頭論足、照相,車主自然也很有面子地介紹情況。車型、車貌、改裝新點都是人們談論的主題。
F註冊回來遞給我一個紙手環,這是副駕駛的識別標誌,與正駕駛的手環有顏色的區別,大家揚手出示後才能進入賽道。
車進賽道如同奔馬出欄,所有的車都興奮起來,發動機的轟鳴聲震耳欲聾,有輛車排氣管噴著火苗,呼嘯著從車邊竄了過去。我們的車猛地顫抖起來,把我這個老司機嚇了一跳,椅背強勁的推力讓眼前的一切都在模糊搖晃,大腦缺氧,呼吸急促,手中相機差點掉下來,汽車怒吼著與前車盡力保持著距離,霎那間就來到轉彎處,這裡一片“吱吱吱”的嘯叫聲,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金屬燃燒腥味,我被狠狠拋向一邊,又被安全帶重重地拉回來。出彎道,轟鳴聲又囂張響起,還沒有緩過來的神經又高度緊張起來……
兩圈跑下來,我開始適應了。車跑賽道是有規律的:直線賽道長約在500米左右,允許加速的時間和距離很有限,往往油門還沒有踩到底就要立即踩剎車,考驗發動機的瞬間爆發力和車手的衝刺技術;彎道則是考驗車手對車輛的掌控力和輪胎的優劣,車過彎道要提前減速,減多少有學問,減多了,影響再加速,妨礙其他車輛的行駛,減少了,安全係數大大下降,車輛容易側滑漂移。此外,輪胎的品質也很重要,專業跑車的輪胎摩擦係數大,在彎道上的表現也就出色。
上賽道的車很多,相互並不認識,可賽道上有自己的規矩,車手對上眼,打個手勢,兩個車就有了默契的比試,幾個彎道、直道跑下來,各自就心中有了高低,之後大家互致敬意,分道揚鑣。F駕駛2.0T改裝“高爾夫R”車,特點是瞬間提速很快,0—100公里只需4秒多,不輸大排量的高檔車,兩個直道跑下來,老外在分手時豎起了大拇指。F介紹說,今天的場次對車的發動機排量沒有特別的要求,地產的大馬力V8車可以上,家用轎車也可以上。經他一說,我才注意到賽道上中高低檔的車都有,不僅外形大小不一,功能也不同,甚至皮卡、轎卡、貨車也在道上飆。車手們看上去很高興,笑著,嚷著,甚至向賽道旁的親友們揮手致意,他們在乎自己的車是不是跑出了最好水平。
皮卡、轎卡、貨車……都能在賽道上飆!
賽道旁站滿了人,還有不少婦女孩子,他們是車手們的親朋好友,大家給車手們鼓勁、拍照,還有人輪換著上車,嚐嚐飆車的味道,回來熱鬧地交流,很有嘉年華的味道。
下一場次是摩托車專場,不少車手提前到場保養車輛,我的感覺那是小眾運動了,不是發燒到一定熱度玩不了。只看運送摩托車的車,開啟車門就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摩托車維修站。
澳洲地廣人稀,比中國的面積要小一些,人口只有兩千多萬,沒有汽車寸步難行,所以汽車文化在澳洲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據說汽車發燒友還成立了政黨。賽車文化是汽車文化分支,尤為年輕人喜愛,昆士蘭賽道舉辦正規賽事外,同時向社會開放賽道,培育賽車文化,努力將賽事平民化。由於參與者眾多,正規賽事與業餘賽車互動,帶動相關消費產業鏈的發展,從而影響汽車文化乃至交通文化。F介紹說,賽車是澳洲年輕人(包括在澳華人青年)流行的一種文化,青年人只有在這裡可以放肆地飆車,放鬆自己,既有比賽刺激,又可減負日常工作、生活壓力。賽道管理嚴格,相對安全,有些家庭也逐漸接受,經常是舉家前往觀看、參加。車手不管是一般的熱愛,還是任性的狂熱,但進了賽道都會自覺按規則行車。賽道好比一個社會,不管什麼車都可以上賽道,都要相互尊重,車手們各顯神通比高低是一定的,但競爭要守法進行,不可胡來蠻幹哦。我笑起來了,這玩賽車難道還是政府社會管理的輔助手段了。
不過想想也是,賽道賽車或許就有這種潛移默化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