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擁有30多年曆史的夏利,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走向輝煌
夏利汽車絕對是一代人的記憶。上世紀90年代,夏利就曾以“國民轎車”的身份風靡全中國。當時的汽車還未如現在一樣普及,在那個還是以腳踏車作為普及出行交通工具的年代,10萬一輛的夏利絕對是“奢侈品”了。
1986年1月,天津微型汽車建設工作組成立,2月份就赴日考察,同年9月份,第一輛以全散件進口本地組裝(CKD)形式引進生產的夏利正式下線。不斷摸索探路之下,1990年第一輛自主生產組裝的三廂夏利下線,夏利也正式開創了它的輝煌史。
1993年底,天津汽車工業有限公司順利達到年產5萬輛的產能。憑著優秀的燃油經濟性和可靠的工作穩定性,夏利迅速佔據了京津冀計程車行業。1997年,夏利公司正式成立,1999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夏利的路似乎越來越好走了。
2000年左右,夏利已佔據國內40%左右的計程車份額,甚至還開創了國內自主品牌車型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先河。2002年,一汽看見了夏利的巨大潛力,並與天津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簽署了聯合重組協議,以50.98%的股權順利取得公司決策及經營權,企業也正式融入到一汽體系,公司也正式更名為“天津一汽夏利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夏利成為了國內第一個產銷量達100萬輛的自主品牌,在那個巔峰時刻,夏利的年銷量曾達到25.3萬輛,並連續18年佔據國內汽車銷量的冠軍寶座。
黯然離場
實際上,自2002年與一汽簽署了聯合重組協議後,夏利並沒有得到一汽的“良好對待”。當時一汽其他合資品牌的銷量正蒸蒸日上,一汽也將重要資源“優先分配”給合資品牌,夏利開始暴露出產品線老化,車型技術老舊等資源性問題。
2012年,夏利的銷量開始出現滑鐵盧,公司的虧損也逐年開始增大。資料顯示,2013年到2018年正式停產為止,夏利的累計虧損已達到82.33億元。
為了“保殼”,一汽夏利幾乎把所有可變賣的資產全部易手:2016年,夏利轉讓出旗下部分一汽豐田的股份;2018年,以一元的象徵性價格將旗下的天津一汽華利出售給南京知行汽車(即是如今的拜騰汽車),後者還需承擔華利汽車8億元的債務和職工薪酬近5462萬元;2019年,夏利汽車沽清了旗下剩餘15%的一汽豐田股權,公司憑著資產變賣的方式,實現了扭虧為盈。
沒有核心車型在市場競爭,即便是盈利,也不過是暫時的。2020年9月,天津一汽夏利就傳出公司即將更名,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擬將持有的43.73%的天津一汽夏利股權無償轉讓給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建)。隨著上週的“實錘”,夏利也正式成為了“歷史品牌”。
為何夏利落得如此地步?
夏利也曾是“國民神車”,為何會落得如此地步?其實買車君剛剛已經說出了根本原因。進入21世紀後,汽車開始普及,眾多合資品牌也進入到國內市場。一汽當時貴為中國自主汽車的“老大”,選擇與大眾、奧迪、豐田、馬自達等組建合資公司,資源當然也會優先分配給以上合資品牌。對利潤微薄的夏利汽車,一汽的投入卻越來越少,以致夏利的生產線老化嚴重,產品得不到有效更新,被淘汰也是必然的結果。
除“外憂”之外,夏利還要面對來自眾多自主品牌的“內患”。汽車行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代,如吉利、長城、長安等自主品牌對手投入日益增大,甚至還開始收購國外大型的汽車集團旗下品牌。在自主品牌逐漸向“豪華”方向發展之際,定位較為“廉價”和“低端”的夏利也被消費者拋棄,落得如此收場。即便是在一汽集團內部,一汽都會把投入和資源優先分配給“長子”紅旗和“次子”奔騰,夏利始終得不到一汽內部的“照顧”。
說白了,缺少核心競爭力的夏利,如同國內汽車市場的“裸泳者”。雖然的確有過一段光輝史,但完全與市場脫節的夏利,終究會被“後浪”拍死。
“紅夏利,黃大發”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夏利曾有過輝煌,也曾跌落低谷。雖然在今年一月份時,夏利曾提供部分資產和債權與天津博郡汽車組建合資公司,意旨打一場新勢力的“翻身仗”。但博郡面臨的資金問題比夏利還要多得多,疫情的突然來襲更是徹底將專案計劃“打回原形”,夏利也正式“宣告死亡”。不管如何,夏利始終為中國乘用車市場歷史抹上了濃厚的一筆,也為國內自主品牌做出了很好的“反面教材”。夏利,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