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變速箱分為五類:
ATAMTDCTCVT減速器這五種機型的前四種均為燃油汽車的選項,其中的「AMT&CVT」主要用於乘用車型的中的入門級車。關於這兩種機型的錯誤解讀非常多,普遍認為無級變速器更好的認知也許也是錯誤的,至少對於部分使用者而言並不理想,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兩種變速箱的特點吧。
耐用型·AMT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釋義為「電控機械自動變速箱」,斜體字型的片語釋義為手動變速箱。這就是AMT為何會被稱為“半自動”或者“智慧手動擋”的原因的,但是這些定義都是錯誤的。
可以確定的說:AMT是標準的自動變速箱,因其有RNDM中的【Drive前進擋】;用數字標註的1/2/3/4/5/6等前進擋指不同的速比(齒輪比),D擋的功能是在ECU行車電腦和TCU變速箱控制單元的共同操作下自動升降檔,所以這種機型還是自動擋無疑。
所謂的智慧手動擋應當是像五菱宏光S3的那種“自動離合器”,控制系統只是按照檔杆的切換動作,自動執行離合器的分離與結合的匹配而已。這套系統實際為“半成品AMT”,是減少電磁閥等結構的簡配機型;而寶駿使用的AMT就是“成品”了,那麼這種機器究竟有什麼優缺點呢?
優點:使用壽命和MT(手動)變速箱一樣理想。因其基礎結構是相同的,同樣使用單組幹摩擦式離合器,換擋結構也都是齒輪組。
眾所周知手動變速箱廣泛應用於代步汽車、客車與貨車,排除製造成本低的因素以外,主要還是離合器的更換成本低,以及齒輪結構無需擔心磨損問題。AMT只是將這種機器實現了自動化,而且換擋的積極性也不高,離合器即使是乾式也是不用擔心的。
缺點:AMT的換擋原理與流程仍舊與MT相同,且單組離合器的分離與結合動作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換擋的速度也不夠迅捷。
所以換擋過程中的發動機轉速還是會有較大程度的回落,結合前進擋時的轉速過低則等於輸出功率低;低功率能夠實現的車速會低於滑行車速,結果則會出現短暫的發動機制動,也就是所謂的頓挫了。所以這種機器的評價總是比較差,但對於行駛里程較多的家用車反而比CVT強,要知道年均里程動輒十幾萬公里的營運車型,除MT以外基本都用AMT哦。
噱頭型·CVT無級變速器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發明但並沒有快速普及,發明者是荷蘭人「範·多明斯」;這種起源於歐洲的變速箱幾乎沒有歐系汽車使用,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歐系汽車主要分為兩類:低端型以低扭爆發力強的柴油動力為主,中高階車輛是功率扭矩都很高的汽油機。然而無級變速器的扭矩承受極限很低,其換擋結構不是傳統的齒輪組,而是兩組錐形輪與皮帶、鋼帶或鋼鏈的組合,概念參考下圖。
發動機驅動的是主動錐輪,推動鋼帶帶動從動輪運轉而輸出動力;傳動過程中依靠的兩組錐輪和鋼帶之間的滾動摩擦,可是摩擦係數總是很低,目前先進的CVT也只是承受450N·m的最大扭矩,普通代步車的標準只是200N·m左右。
而重型貨車的發動機可以有2500N·m的標準,高效能小型車也可以輕鬆達到500N·m左右;所以沒有重型車輛使用這種機器,至於代步汽車實際也不太適合。
因為任何物體的接觸滾動摩擦都會產生磨損,即使沒有打滑也不例外;也就是說CVT變速箱的使用壽命會比較短,相對優秀的機型可以用10~20萬公里,差一些的機器只需要幾萬公里就會因磨損而出現問題。
其他缺點:排除耐用性差的缺點以外,因滾動摩擦的傳動方式還帶來了另外兩個缺點。
1:冷啟動時變速箱油的流動性很差,此時無法為鋼帶錐輪進行有效的潤滑;結果只能在啟動後原地加熱變速箱油,在此之前TCU不允許升檔,強行駕駛只能依靠固定速比,以拉昇轉速為前提而加速。這種狀態仍舊存在磨損的問題,而且多出了發動機磨損的問題。
如果要原地熱車則油耗會明顯升高,因為冷啟動後熱車過程中,ECU會主動加大噴油量和提高轉速,以燃燒產生更多熱能為基礎加速升溫。噴油量基本等於熱車怠速時的一倍,還能接受嗎?
2:鋼帶錐輪只能結合不能分離,不能離合就會在汽車減速時出現發動機制動,也可以理解為拖拽感。高速駕駛減速滑行會首先出現這種感受,出現的瞬間等於一次頓挫;在車速下降到30km/h左右時,速比變化到讓拖拽感消失,瞬間的衝擊感又是一次頓挫。
所以無級變速器的平順只能體現在加速過程中,但有些模擬出固定速比前進擋的機型在加速時也會有頓挫感。
總結:CVT的缺點大於優點,且後期的更換成本會相當高;AMT是優點大於缺點,維護成本相當低,所以如何選擇也就不難理解了。
行駛里程多用車時間規劃長有這兩種用車需求則AMT更理想,如果只是每年行駛幾千公里的話,CVT在平均換車週期內還不用考慮更換總成,哪種更好還有爭議嗎?
(≤8萬區間內的CVT車輛值得考慮,同級有優秀AT或溼式雙離合選項則無需選擇CVT,日系汽車使用多也只能說明其車輛價格高但沒有高品質)
天和MCN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