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汽車上唯一與地面接觸的部件。每當我們在想起它,討論它的時候,總是把關注點放在輪轂的尺寸大小、樣式,亦或者輪胎的寬度、扁平比和品牌,然而關於輪胎本身的日常使用與保養維護卻時常被人忽略。這不,深冬已至,在我們已經給自己換上更加保暖的鞋靴的同時,讓我們也一起來關注一下這個直接影響到汽車行駛安全與操控效能的消耗品。
一般適用於家用車上的輪胎主要分為夏季胎、四季胎和冬季胎等,夏季胎實際上就是人們所說的普通輪胎,適合全年溫度較高的地區使用,這種輪胎的表面花紋很淺,導水槽較深,能確保在溫度較高地區行使的穩定性和良好的操控性。而四季胎則常見於越野車和SUV車型,輪胎表面花紋較大較深,在常溫下摩擦力較好,胎噪聲音稍大,主要用途是為了通過效能設計,可以在非常廣闊的氣候條件下使用。而冬季胎則是為在低溫氣候條件下使用而設計的,很多冬季胎上面有雪花標誌,它擁有特殊的胎質和胎紋,胎面交叉Z形刀槽花紋技術,不僅提高了雪地和冰面剎車效能,還能縮短低附著路面的剎車距離。目前很多偏向操控屬性的轎車會標配夏季胎,諸多城市型SUV則標配普通四季胎,而對於冬季胎的使用目前還沒有相應的強制性要求。
鑑於冬季輪胎在國內的普及程度還不是很高,且沒有相關的法規強行規定使用,可能之前很多人糾結的一個問題就是冬季胎和雪地胎有什麼區別,那麼這裡再梳理一下:冬季胎和雪地胎其實是有區別的,冬季胎是指溫度低於7℃以下適用的輪胎,它的橡膠配方比四季胎要軟很多,可以在低溫環境保持良好的彈性,好比說你穿著抓地力優秀的籃球鞋或舒適的跑鞋,在雪地裡都無法滿足正常使用,還會摔跟頭。
而雪地胎通常指標對於積雪路面使用的產品,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俗稱的釘胎,這種在膠塊裡面嵌釘的輪胎可以對付附著力更低的地面。而據我所了解,不少朋友不管是上面哪種輪胎都俗稱為雪地胎了,這個在我們國家這麼叫其實也沒什麼不對,國內很多地區是不允許雪地胎上路的,因為釘胎會破壞路面,如果兩個輪胎同時存在的時候,都這樣叫就會產生誤解了,想表達的更精準,中國寒冷地區用到的最多的那種輪胎都屬於冬季胎。
冬季胎和四季胎的區別就更大了,主要區別來源於配方和花紋的設計。先來說配方,輪胎橡膠的可塑性對抓地力起到決定性作用,在與路面接觸時,加入了矽等元素的冬季胎的橡膠通過變形陷入到路面的突起中來提供反作用力,這樣的反作用力可佔到輪胎抓地力80%~90%。另外就是花紋設計了,相比於四季輪胎,冬季胎的胎面花塊在數量上增加了15%,為的就是讓車輪在碾壓過冰雪路面時能有更好的抓地效果。冬季輪胎會採用更為密集、細碎的花紋,那些溝槽可極大地改善車輛在冰雪路面行駛時的效能。但是就像前面說的,如果輪胎過於柔軟,那麼過大的變形會使得穩定性很難保證。所以冬季胎大多會通過胎面花塊的結構來提高剛性,貫穿整個胎面花塊的Z型溝紋正是以此為初衷進行設計,在車輛轉彎以及制動過程中,每一個胎面花塊可利用橡膠的形變來獲取抓地力,與此同時,內部的結構則使胎面花塊更為穩固。
另外再做一個科普,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對於冬季輪胎的使用已上升為法律法規,依據不同的國情和環境,有些國家規定在固定的日期範圍內必須使用冬季輪胎,例如,瑞典的法規要求自每年的12月1日起至次年的3月31日期間,車主都需要為車輛安裝冬季輪胎。瑞士的法規就比較有意思,在發生車禍時,未使用冬季輪胎的一方有可能需要負主要責任。在咱們國家當然無此規定,那就全靠自覺了。
在前文中介紹過,冬季胎是在溫度低於7℃一下適用的輪胎,那麼,只要車輛所在地區的溫度小於7攝氏度就需要換冬季胎了嗎?不一定,因為還要依據路面情況而定。如果路面有積雪或結冰情況,較低的附著力容易讓發硬的夏季胎與四季胎失去抓地力,此時換上更耐低溫和佈滿摩擦塊的冬季胎可以大大加強行駛穩定性和安全性。而如果在7℃以下的乾燥柏油路面上,冬季胎的加速和制動表現則反倒不如四季胎,同時油耗也會隨之增加,所以是否換冬季胎不能只取決於用車地區溫度,還要結合具體的用車環境。例如北方地區,冬季常見的積雪與結冰路面都應該使用冬季胎。
當然,對於冬季胎的使用,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輪胎,需要四條都更換,有些車主認為只要驅動輪更換2條即可,但前後輪抓地力不同會導致過彎時車輛不平衡,轉向困難,甚至造成危險。夏季輪胎保證同一軸是相同的輪胎就可以了;但冬季輪胎必須保證4條輪胎是一樣的抓地力,才能確保冰雪路面的行車安全。
其次,由於冬季氣溫低,輪胎氣門嘴容易老化導致不易察覺的漏氣,必須頻繁檢查氣壓以防止輪胎缺氣行駛。同時,超過4年的冬季輪胎會隨著橡膠老化降低抓地效能,需要及時更換以確保駕駛的安全。
另外,冬季輪胎因質地較軟所以容易發生不規則磨損,而當胎面產生不規則磨損後,花紋接地面積減少會降低輪胎在冰雪路面上的抓地力,所以要按時給輪胎換位。在不使用時,冬季輪胎最好裝配在輪轂上妥善存放,並定期檢查胎壓,等到來年冬天再需用時再重灌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