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牛腩
編輯/星空下的菠菜
排版/星空下的小魚
“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這句歌詞唱的是,上世紀末石家莊的藥廠工人,在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了半輩子之後,突然暴露於市場化浪潮下的中年迷茫。
如今的傳統車企也感受到了這樣的“中年危機”,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閉門造車三十年,結果睜眼一看,在新能源車的步步緊逼之下,燃油車的“大廈”正在崩塌。
宇宙第一車企特斯拉,如今的市值能頂3個豐田(市值最大的傳統車企)。
於是,豐田章男急了。這位豐田掌門人向外界大聲疾呼,新能源車現在是“過度炒作”。其實豐田章男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盡然嘴上說看衰新能源車,但背地裡卻開足馬力加快在這方面的佈局。
歷史的車輪是不等人的。越來越多的外行認清了發展趨勢,開始參與到新能源車的競賽中。
蘋果造車能行嗎?至少從提前的進度來看,Apple Car比9月份跳票的iPhone 12要靠譜。之所以大膽預測蘋果造車能行,是因為新的製造模式站在科技公司一邊。
造車的遊戲規則要變了,傳統車企的那套流程玩不轉了,於是才有了豐田章男的“無能狂怒”。傳統車企開發新車型,是硬體定義軟體,先看手裡有什麼技術和裝置,然後在此基礎上決定了要實現怎樣的功能;造車新勢力反其道而行之,軟體決定硬體,新成型的出發點是先要有怎樣的功能(例如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然後再去找零部件來加以實現。
造車的新篇章,將是軟體壓倒硬體。這是因為輪胎、玻璃、傳動軸等硬體已經是成熟行業。成熟行業並非不能投資,不過成熟往往意味著行業天花板,這樣一來,就很難有行業級別的整體機會,只能捕捉企業能在管理上領先於對手的個股機會。相反,軟體則有著很大的成長空間。比如說自動駕駛就是一片廣闊天地。
目前的技術水平,僅能做到輔助駕駛,離自動駕駛還差得遠。
自動駕駛有6個級別:
L0,純人工駕駛;
L1,能夠對車速進行控制,例如一些燃油車的定速巡航功能;
L2,可以實現主動加速、主動剎車、保持車距等功能,但仍然需要駕駛員判斷路況;
L3,在良好的路況下,駕駛主要由車輛完成,駕駛員只需在必要的情況下對車輛進行干涉;
L4,比L3更不需要駕駛員干涉,在絕大多數路況下,車輛都能自主行駛;
L5,完全自動駕駛,到這一級別,駕駛員人為操作只是為了體驗駕駛樂趣。
眼下能達到的,基本上是L2、L3級別,但即便如此,駕駛體驗的升級也是看得見的。舉一個造車新勢力的例子,小鵬(XPEV)的車型能在道路上實現自動跟車,可以避免令人討厭的變道加塞,這對於新手司機無疑是個福音。
牛腩在騰訊《2020風雲演講年會》上手拍
或許有些老司機會看不起這一功能,然而,只有為更廣大的使用者提供方便,才能真正地實現“破圈”,這就跟手動擋逐漸賣不過自動擋是一個道理。
那麼,限制自動駕駛破圈的因素有哪些?目前來看,大概有感測器、晶片和演算法三個方面,其中尤其以感測器最受關注。
感測器的作用是收集車輛周圍的資料,是智慧汽車的眼睛。在這一領域,鐳射雷達效能高但太貴,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效能稍差但便宜。於是便引發了效能vs成本的路線之爭。
【主張成本的一派】:代表是特斯拉。馬斯克當初聽說小鵬要用鐳射雷達,便在社交媒體上對其進行了一番冷嘲熱諷。表面上看,這是馬斯克擅長透過非主流營銷手段,來給特斯拉立牌坊;實際在深層次上,馬斯克還是嫌鐳射雷達方案太貴。
感測器到底是效能先行,還是成本先行?想探究這一問題,恐怕還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
鐳射感測器儘管現在很貴,但以後可能就便宜了。鐳射感測器也離不開積體電路,而只要涉及積體電路,就得提摩爾定律: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這將意味著效能的提升與價格的下降。對於摩爾定律,喜歡買電子裝置的愛好者,有一個生動的描述: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
除此之外,鐳射感測器與智慧駕駛系統的協同效應更大。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只能採集平面二維資料,而鐳射雷達卻能採集立體三維資料。更豐富的資料意味著什麼?大資料不僅被網際網路巨頭用來殺熟,當然還可以在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領域發光發熱——從這個角度講,鐳射雷達的技術路線,像是估值較高的龍頭股。未來的高增長會消化高估值,長期的堅守終究能換來回報。
由於鐳射雷達剛剛開始商用的嘗試,短期內的炒作(如果有的話),將帶著炒概念的屬性。具體到股市投資上,短期內,造車新勢力和低成本路線(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在業績上更有邏輯;不過,長遠來看,鐳射雷達早晚會迎來自己的春天。
縱覽整個市場,唯有白酒屹立不倒(表明市場風險偏好下降)。最後分享一個看到的段子,供朋友們開心:
年少不知白酒香,剛漲一倍就清倉。
年少不知三傻臭,一路陰跌不割肉。
年少不知免稅貴,片刻猶豫已掉隊。
年少不知科技賤,為國滿倉吃大面。
不過,從A股盤面看,可能注射白酒有利於新冠病人康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