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車身鈑金件大多采用批量生產,成型過程基本是在機械裝置上完成的。手工操作多為輔助加工,但單件加工或修復主要是手工操作。常見的鈑金製作手工工藝有彎曲、收邊、放邊、拔緣、拱曲捲邊、咬縫和校正等,同時用焊接、鉚接等方法實現各鈑金件之間的永久連線。
【汽車鈑金件的損傷型別】
汽車車身鈑金件在車輛使用過程中,會發生各種損傷。常見的有:磨損、腐蝕、斷裂、金屬板面的凹凸或撕裂、褶皺、彎曲和歪扭等。屬於車輛運用過程中的損傷有:磨損、腐蝕、裂紋等;屬於機械損傷的有:意外事故引起的凹凸、撕裂、褶皺、彎曲和歪扭等;有時由於設計上的原因,如結構強度不夠,工藝設計不合理,也會造成鈑金件的損傷。鈑金件發生損傷時,往往不止一種損傷。所以在修理時,應觀察和分析,針對不同的損傷情況,採用不同的修理方法和順序。
【褶皺和凹凸的修復】
受外力撞擊或擠壓而引起的褶皺和凹凸,如損傷較輕,金屬未發生延展,屬於彈性變形。較重的,金屬會發生延展,屬於塑性變形。當撞擊或擠壓特別嚴重時,則會產生撕裂。車身鈑金件外露部分,均有可能發生褶皺和凹凸性損傷。
凸面修整:
大麴率凸面的修整,對於凹凸性損傷,可採用錘擊法或頂拉法修復。較小的凹凸性損傷,可把墊鐵墊在凹處最低部位的背面,用錘敲擊,並相應改變墊鐵位置。當凸起處基本敲平,凹陷部位由於墊鐵的反作用力,也會大部分恢復。然後觀察板面的總體平順情況,有針對性地做一些細微的修整,即可使凹凸損傷修復。
較大凹陷:
可用墊板墊在凹陷部的背面,用撐頂工具直接頂起。為減少頂起力,必要時可把凹陷部位加熱至暗紅色。頂出時應考慮回彈,可使其“矯枉過正”。如表面有較大的延展性凸起,可使延展處金屬適當收縮。如損傷部位難以放進墊鐵,可在凹陷部位鑽孔,孔數儘可能少,孔徑儘可能小,然後用鐵絲折成鉤形,從孔內扣牢,再施以外力拉伸,待合乎要求時,抽出鐵絲,焊孔,磨平。
褶皺性損傷:
可在褶皺處施以外力(與撞擊力方向相反),使褶皺展開轉變為凹凸性損傷。然後用凹凸性損傷修復法進行修復。修復工具可採用手動葫蘆,一頭固定在鈑金件褶皺處,一端固定在堅固的柱、壁上,收緊導鏈,褶皺逐漸展開,應隨時觀察伸展程度,避免撕裂。
【彎曲和歪扭的修復】
受外力撞擊或擠壓而引起的彎曲和歪扭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意外事故引起的損傷。一般來說,撞擊或擠壓中心附近的彎曲和歪扭變形較嚴重,而且容易發現。而輕微的變形則要靠檢測工具和與設計尺寸資料比較來確定變形程度。有時也可通過觀察鈑件鄰界部位的相對位置來判斷。車身框架、樑、柱的變形,可用撐拉法校正,撐拉作用力的方向應與變形力的方向相反。如車頂右前角受撞擊後下塌,造成右門框和風窗框右前角變形,車門不能閉合,此車框架變形的重點在車門框右上角處。用撐頂器頂在門框右上角和左下角之間,旋動手柄,使兩端螺桿伸長。隨著撐頂器螺桿的伸長,車頂右上角逐漸上升,風窗框也相應復位,門框也可逐漸復原。又如車左側受撞擊,造成左側兩門間中柱內凹,此時可用手動葫蘆,一端固定在中柱受損處,另一端固定在堅固的柱、壁上,拉動導鏈,使鐵鏈縮短,中柱凹陷處將逐漸復位。用撐拉法校正車身框架、樑、柱時,應在車身鈑金件與撐拉工具接觸處墊上墊板,以免造成新的損傷。
【撕裂的修復】
受外力撞擊和擠壓而產生的撕裂,輕則伴隨著鈑料的延展,重則損失部分鈑料,俗稱“缺肉”。損傷較輕者,應先將撕裂部位修理平順,然後施焊,有條件的最好用CO2氣體保護焊,焊口要修平,然後測量是否有延展性凸起,必要時用凹凸性損傷修復法修復。損傷較重且“缺肉”者,應視其程度、形狀,考慮挖補,或者更換新件。如需要挖補則應將其“缺肉”處儘可能挖成簡單的幾何形狀,然後測量空洞尺寸,採用與原件材質、厚度相同的板料填補。下料時周邊一般留有不大於1mm的焊口,最好用CO2氣體保護焊,可減少工件焊後變形,而且抗鏽能力較強。另外由於焊絲含氫量低,其抗裂效能好,焊後結構強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