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作為未來智慧汽車核心零部件之一,晶片短缺可能持續到2021年。

眼下,汽車晶片製造商正在陸續釋出漲價訊息,即便新建產能,短期內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汽車製造商被迫在終端市場回暖的情況下,調整產能。

各大晶片公司都在陸續提高出廠價格,同時擴大生產,以應對短期內的市場供應短缺。一份報告顯示,“短期產能擴張,並不能解燃眉之急,緊張局面至少還需維持6至9個月時間。”

大眾集團近日公開表態,由於上游汽車晶片短缺,該公司正在調整歐洲、中國和美國的生產計劃,將影響大眾、奧迪、斯柯達以及基於大眾MQB平臺的大部分車型的生產。

今年早些時候,由於疫情導致汽車銷售下滑,半導體制造商將產能重新分配到消費電子產品等其他行業。

如今,隨著中國市場率先回暖,加上明年全球其他地區可能進入市場需求回升通道,汽車行業面臨電子元件短缺的問題。

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上個月,大眾位於中國的工廠傳出因為晶片短缺,造成產能無法按照正常計劃排班生產。此後,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陸續傳出進入停產狀態。

彼時,該公司發言人表示,晶片的供應確實受到影響,但情況還沒有傳聞中那麼嚴重,目前也正在尋求解決方案。

如今,類似的狀況已經開始影響全球產能。

近日,大眾集團負責採購的董事會成員穆拉特•阿克塞爾(Murat Aksel)表示,“我們現在已經感受到全球半導體產能瓶頸的影響。”

這家全球產能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將需要調整明年第一季度全球生產計劃,但沒有給出具體數字。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受影響的產能可能在六位數以內(最高將佔到全年產能的近1/10)。

今年以來,大部分汽車製造商由於受到疫情影響,產能和銷量出現大幅度下滑;不過,類似大眾、豐田、特斯拉等廠商得益於中國市場的需求反彈,“安全”渡過難關。

但,如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供應鏈問題可能會讓部分汽車製造商明年開局不利。一些品牌經銷商甚至開始抱怨汽車行業重建庫存的速度不夠快。

作為大眾集團主要的汽車電子產品供應商之一,大陸集團近日表示,不排除晶片短缺導致公司生產中斷的可能性。“由於半導體行業通常需要很長的交貨時間,所需的額外產量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釋放。”

以英飛凌為例,該公司已經宣佈增加在奧地利一個新的晶片工廠的投資。“我們已經為2021年汽車產量的增長作準備,也將調整我們的全球製造能力。”

上月,大眾集團警告稱,2021年正逐漸成為一個“過渡年”,該公司可能要到2022年才能恢復危機前的盈利能力。

二、或影響未來市場格局走向

本週,繼瑞薩、NXP之後,全球主要的汽車晶片供應商之一ST釋出漲價通知,由於疫情持續影響,生產成本增長,而需求仍然強勁,決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全線產品漲價。

其中,MCU方面,英飛凌、NXP、ST的32位MCU交貨週期拉長,FPGA晶片交期也拉長,價格上漲。汽車相關的ESP、ECU晶片也出現缺貨。

有機構預測,至少明年上半年的元器件行情的基調基本上是缺貨和漲價仍然會持續。

由於中國車市的快速回暖,對晶片的意外強勁需求,在今年第一季度壓低供應後,半導體制造商一直難以滿足這種需求。

目前,除大眾集團發出減產警告之外,其餘各大汽車製造商還處於預警階段。由於汽車行業已成為晶片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短期供求緊張局面或將持續發酵。

通用汽車發言人表示:“我們意識到,隨著汽車行業在全球持續復甦,晶片需求增加。我們正與供應商密切合作,以確保充足的供應,減輕對生產的任何潛在影響。”

事實上,產業鏈預警早已發出。

去年下半年,在全球疫情沒有爆發之前,英特爾等晶片製造商已經發出警告,由於晶片行業難以跟上全球製造業復甦的步伐,生產可能出現瓶頸。

加上目前來自歐洲、日本和美國的少數供應商主導著全球汽車晶片市場,使得當前的緊張局面更加突出。

如果不考慮晶片上游晶元、封裝以及其他原材料供應“壟斷”格局,接下來隨著中國電動汽車和智慧汽車銷量的快速增長,保證晶片供應的穩定和安全,可能成為一種生死攸關的風險。”

有資料顯示,全球汽車半導體銷售額中,來自中國公司的不到3%。歐洲公司約佔37%,美國約佔30%,日本約佔25%。

汽車行業的嚴苛標準使得任何半導體公司都很難在短時間內進入汽車行業。完成相關測試、提交檔案、獲得晶片所有相關標準的認證,併成為一家汽車製造商的認可供應商,最好也需要兩到三年時間。

眼下,包括地平線、芯馳科技等在內的國產汽車晶片廠商已經在核心計算晶片、MCU、閘道器晶片等領域量產上車或已拿到SOP訂單,此輪缺貨行情對於這些公司來說,或是利大於弊。

考慮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在市場空間,這些國產晶片廠商未來有望在上游晶圓、封測等環節獲得更大的訂單和排產話語權。

可以預見的是,中國仍將長期佔據全球最大的汽車晶片採購份額,考慮到相關政策不斷推出並扶持國產晶片廠商,市場格局出現變化並非紙上談兵。

10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下一代電子架構下,ADAS及國產供應商的新機會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