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過去,特斯拉的市值已經飆升至6000億美元,論財力已經沒有任何一家車企可以與之比擬。
燃油車就此被取代?
其實,馬斯克在受訪時的話是:"我們絕對不會發起敵意收購,但如果有車企認為與特斯拉合併是個好主意的話,我們很樂意與其展開對話。"
在筆者看來,這是一段很“凡爾賽”的語言,一段直接能把競爭對手氣瘋的語言。從目前的市場來看,以特斯拉的實力可以買下任何一下車企,讓其成為自己的“代工廠”。但是斯特拉在市場中普遍被看好的情況下,不急於出手,等待著傳統車企妄圖迴轉疲憊的態勢反身來求特斯拉,藉助新能源汽車的力量,拯救傳統車企。
媒體們猜測賓士的理由其實主要是因為雙方的客戶群體都較為相似,特斯拉的顧客定位較為高階,也較為容易接受豪華車型。同時,賓士在世界各地都有完善的生產製造基地,這能夠大幅提高特斯拉的生產能力,為全球市場大幅提升產能,加速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覆蓋。
其實特斯拉和賓士之間還有之前的另一層關係。早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際,特斯拉也曾深陷債務泥沼,由於生產延誤和成本超支等問題,其資金儲備也消耗殆盡,一度傳出破產傳聞。為了度過金融危機的難關,特斯拉主動向賓士示好,隨後特斯拉透過向戴姆勒公司出售10%的股權,得到了5000萬美元的款項。這筆錢也猶如雪中送炭,拯救了即將隕落的特斯拉。
不過在2014年,戴姆勒以7.8億美元的價格賣掉了所持的特斯拉股份,完成了一次非常值得的投資。這時的賓士也沒有將特斯拉作為對手,甚至也沒有收購特斯拉的意願。時過境遷,2020年的資本市場中新能源汽車異軍突起,特斯拉的市值已經能夠完全吞下賓士,馬斯克成為了市場最驕傲的“王”。
賓士到底做錯了什麼?
為什麼大多數媒體會認為,賓士會成為特斯拉的首個收購目標,其實就是因為賓士在電動汽車的方向和進展上不夠突出,再加之福特、通用等車企不夠符合兼併的標準,預測賓士也在情理之中了。
早在2016年的巴黎車展上,賓士就宣佈純電動出行品牌——EQ旗下未來十款純電動車型將全面覆蓋每一個細分市場。但時隔兩年後,賓士首款量產純電動汽車EQC才剛剛問世,在2019年年底才在中國投產上市,不得不說,賓士的準備時間有些太久了。
由於賓士需要做出整體規劃才能開展實際業務,所以在新能源領域上,賓士做的十分慎重。但是在慎重的同時也會帶來步伐緩慢的缺點,這也就是特斯拉所期望看到的,這樣可以讓特斯拉更容易對新能源汽車製造方面帶來更多主動,主導更多車型的研發。
卡爾·本茨在創立賓士時,是劃時代的象徵,也是汽車發展的重要歷史人物,但是在新能源汽車的轉型上,馬斯克顯然是這一領域的領軍,不得不說,時代在變,故事也在向未來書寫。
那最後這起兼併可行嗎?以【樂見汽車】看來其實並不可行,因為不少媒體和新聞都忘記了:目前吉利汽車是戴姆勒的第一大股東,並且吉利與戴姆勒的專案繁多,特斯拉想收購賓士還需要經過吉利汽車的同意,而吉利自然不願意讓特斯拉佔取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優勢,答案一定是“否”。並且戴姆勒與比亞迪之間還有個騰勢在牽連,這也是最先打造高階市場的品牌,名義上來說,與特斯拉還是市場上的競爭對手。
而且除了吉利和比亞迪與賓士有著瓜葛,其實北汽集團也擁有戴姆勒公司約5%的股份,是戴姆勒的第三大單一股東。在吉利、比亞迪、北汽都在發展新能源時,想將底蘊十足的賓士拱手相讓給特斯拉,這自然是“口出狂言”。同時,賓士在鑄就豪華品牌時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無論是科技、設計還是工藝等領域,在這百年之中始終屹立於汽車行業之巔。
賓士做錯了什麼嗎?其實沒有,特斯拉的一時崛起是資本市場的運作,就連馬斯克自己都聲稱:“真是瘋狂的時代(Wild Times)”。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泡沫太過厚重,靠新勢力們少數流通的股票來為總市值定價,顯示出了資本市場的不理性,這個不理性的數字,自然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又如何憑此來衡量一家企業的價值呢?想靠泡沫來收購百年積澱的賓士,真是異想天開,又或者這是資本市場的另一場“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