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2020年最後一個月,若在此時回顧過往也未免過早,但在中汽協釋出的相關資料中可以看到,今年1-11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10.9萬輛,同比增長3.9%。而僅在11月份中,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20萬輛,同比增長104.9%。
值得注意的是,在剛剛釋出的《中國汽車市場中長期預測(2020-2035)》(《預測報告》)顯示,中國未來五年汽車市場將呈現穩定增長趨勢,到2025年銷量達到3000萬輛。在此基礎上,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也將達到新高度,實現20%的份額目標,有望取得600萬輛的銷量成績。
這意味著在未來5年的時間中,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有470萬輛的提升空間,佔汽車整體銷量份額需提升近15%。
也許是預測報告過於樂觀吧,綜合當下背景和實際需求來看,筆者私認為在2025年若想達到20%的份額以及取得600萬輛的銷量成績有些許難度,且不小。
市場驅動難度大
我國當前的新能源車市場仍為政策驅動市場,2020年到2025年行業將從政策驅動發展向市場驅動為主體轉移,這個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和行業的共同努力。
來看一組資料就可直接的看出政策扶持的效果。
2011年,我國新能源累計銷售8159輛。在2012年頒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這一規劃後,依靠著政府的鉅額補貼推動,直到2015年以33萬年銷量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並在2018年開始達到目前為止125.6萬輛的頂峰。
再看一組新能源汽車增速或許更為明顯,2015年增速為340%,2016年增速為84%,2017年為53%,2018年為61.7%,到了2019年首次出現負增長為-3.5%,2020年還有最後一個月,我們暫且樂觀預測它相比2019年將會有微微的增幅,因為這無關緊要。
筆者想要表達的是,在2018年政策補貼開始出現退坡後,後果便是直接導致了增速減慢,甚至停滯。像往年那般百分之幾十的增幅,就目前政策驅動專為市場驅動的當下,我們怕是再也不會看到。
時機還未成熟
再說回實際需求問題。幾乎每個人都聽過這句:“我國未來新能源市場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的確,或許在若干年後,燃油車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那時新能源的年銷量註定是上千萬級的。
但就當下消費理念和實際需求來看,2025年能達到600萬輛就已是超長髮揮。
具體來看,目前新能源主要市場在一線主流限行城市。北京較為特殊,指標限購下,今年總計發放了5.42萬個新能源指標。這意味著北京地區增量有限,且目前還沒有政策出臺未來幾年將會大力放開指標數量。
倒是上海有顯著提升,因為在10月底出臺新的外牌車輛限行政策後,上海市11月新能源上險量環比大漲140.5%,達到23985輛。
這說明什麼,還是政策倒逼個人消費者去購買新能源車的問題。其他的廣州、深圳亦是如此。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較為現象級的特點,就是新能源車的大客戶訂單,比如城市計程車、網約車,這個資料我們無法準確的統計得知,但它絕對不在少數,它在未來幾年又會有多大的增量?
消費群體有待轉變
最後,我們再回歸到未來空間巨大的消費群體,也就是三四線城市。
坦白講,筆者找不到一個完美的理由讓處在不限牌城市的他們捨棄成熟且更為便捷的燃油車,去選擇連充電都成為難題的新能源車。當然,我們也能在這些城市裡偶爾看到新能源車,但那都是少數條件較為富裕家庭裡第二輛或第N輛車。大多數平民還達不到那樣的消費成本。
有人說了,你看今年的新能源汽車下鄉就很好啊,不超半年,銷量就快到20萬輛了。
不可否認這輪新能源汽車下鄉給市場帶去了拉動作用,在12月11日工信部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還表示,今年的“新能源汽車下鄉”起到了很好的市場拉動作用。
而且有訊息也表示明年會再繼續。
但是你們看那些下鄉的車型名單裡,都是A0甚至A00級,售價大都不超5萬元。姑且稱它為“帶牌老頭樂”並不過分吧。
其實在筆者看來,它是不利於我國新能源市場健康發展的,如果我們想在新能源市場成為強國,它一定是靠高科技、高品質來相輔相成的,而不是車企整天研究造個小車怎麼去賺老百姓的錢,這就像最近那些網際網路巨頭總盯著社群那幾捆菜似的。不過這都是後話,以後筆者會單獨一篇來講述。
再回到我們文章最初所言,在未來5年的時間裡,我們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有470萬輛的提升空間,佔汽車整體銷量份額需提升近15%。你們覺得能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