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manual transmission被視為最有樂趣的汽車變速箱,也就是手動控制機械變速箱;對於這種機器存在太多誤解,比如維護成本低且富有駕駛樂趣,這兩點其實是錯的挺離譜的。
MT車輛佔比美國是汽車工業強國,超百年的汽車史形成了目前高水平的汽車文化;雖然不想承認但這就是事實,當然通用汽車的重心已經放在了中國車市,福特汽車的整體表現也在下滑,克萊斯勒早已被菲亞特收購,美系汽車和美國一樣危機重重。
然而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美國的手動擋汽車佔比也低至「1.1%」;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汽車使用者都不在選擇MT了,那麼這些自動擋汽車的使用者是不是都不懂車呢?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通用汽車在1939年推出4AT轎車之後,MT就註定要成為過去式了。
歐洲英法德意等國也被視為汽車強國,雖然二戰幾近催化了這些國家的基礎工業,戰後的歐洲又先後經歷了石油危機和經濟危機,諸如捷克之後還經歷天鵝絨革命。這些國家生產的汽車水平並沒有多高,只是被吹捧到不合理的高度而已。
所以歐洲多國的MT汽車保有量真的很大,高峰階段一度超過90%;不過現階段也下降到50%多了,快速的減少是必然的現象,但為什麼歐洲手動擋汽車基數很大呢?
原因和一般理解的所謂追求駕駛樂趣沒有關係,核心因素其實是超高的用車成本導致的結果;比如是已經衰敗的英法德都有相當高的CO2排放稅,同時車輛還有成本相當高的定期檢測。
以德國為例,車輛的平均淘汰週期只有五六年,用車與換車的成本都很高,選車時當然要考慮成本投入;至於法國是稅收最高的歐洲國家,中大排量的高效能汽車用來的負擔也是很高的。所以法系汽車都是以小微型汽車為主,甚至還有柴油動力,這就是歐洲手動擋汽車多的原因。
重點:亞洲主要國家的手動擋汽車佔比是多少呢?
日本佔比1.4%韓國佔比3%以內國內最新資料顯示新車手動與自動比例為2:8其中韓國汽車協會公佈的資料有一項比較有參考價值,那就是絕大多數手動擋汽車都是最低配車型。
相信沒有什麼好爭論的了,國內的MT車輛佔比下降速度超越歐洲,這一資料顯示的其實是「GPD&DPI」的快速增長;說白了就是人們越來越富裕,選擇商品時對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絕對是好現象。
這樣的描述是不是在說MT汽車的使用者要相對拮据一些呢?不能否認這還是事實,個人也使用過手動擋汽車(包括貨車),如果問我為什麼選擇手動擋,那就是因為車價低了;尤其是貨車的自動版哪怕用AMT電控機械自動變速箱,價格也會高至少五位數,作為工具車使用真的是不捨得選擇自動擋。
而如果有一天AMT&AT的貨車價格和MT相當,或者差價很小,個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自動擋貨車;在此之前如果有混合動力皮卡的話,不論是什麼變速箱都會考慮來上一臺,以滿足對貨車的喜愛、降低駕駛的強度,感受輕鬆的駕駛而不是把駕駛汽車當做一種體力勞動。
真實效能標準優秀的AT&DCT(溼式雙離合),換擋的速度都可以達到毫秒級的標準;賽車使用的序列式變速箱還能快幾十倍,這種變速箱是給手動擋汽車愛好者帶來幻覺的主要因素,因其起步時還是需要控制離合器,拉力車用踏板控制,F1賽車用導杆控制。
但是這種機器真的不屬於手動擋,因為換擋過程中是不需要操作離合器的,換擋的模式類似於自動擋汽車的M檔(manual手動操作);所以這種機器應當屬於半自動,且換擋效率遠不是普通H型手動變速箱可以企及的高度,不過使用壽命倒是非常短,一般只有400小時左右。
綜上所述,自動變速箱的換擋速度更快,換擋過程中的動力損耗就會更低,動力銜接的順暢則能夠提升車輛的效能表現與操控。
同時自動變速箱還不用在擁堵道路頻繁的操作離合器和檔杆,需要做的只是控制剎車和油門;如果有全速自適應巡航系統的話,跟車隨動起步會更加輕鬆。所以自動變速箱絕對是技術進步,對於使用中小排量(缺乏加速效能)的代步汽車而言,降低操作強度才是最重要的——後驅或四驅,200kw/400N·m以上的轎車再討論駕駛樂趣吧。
天和MCN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