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代步汽車的輪胎最佳選項往往被認定為兩種型別:

耐磨輪胎防爆輪胎

對於原車沒有配備防爆輪胎的車輛而言,想要自行升級就要不怕傷車!咱們先來聊聊這種輪胎的特點吧。

RSC·run stability control/tire是所謂的防爆輪胎的英文,準確的釋義應為「洩氣保用輪胎」;也就是說這種輪胎並不能在爆胎的時候起到什麼關鍵作用,如果輪胎受到極大的衝擊力也是會爆胎的哦。所謂的洩氣保用指漏氣後輪胎還能撐起個圓形,車輛能夠以最高時速80km/h短距離行駛,如何實現虧後還能“有型”呢?參考下圖。

RSC輪胎的結構特點比較特殊,普通輪胎的側壁厚度僅僅為6mm(毫米)左右,合成橡膠的內部加強結構只有簾子線層。

子午線(充氣)輪胎的簾線比較特殊,除過載車型使用的輪胎會是全鋼絲簾線以外,普通代步汽車的輪胎會用人工纖維作為簾線。強度與支撐性當然是比較差的,虧氣後會被車身重量壓扁;而洩氣保用輪胎則是透過對側壁強度的加強,在虧後透過側壁撐起輪胎形狀,以保證可以短距離駕駛,這是兩種輪胎的結構區別,結構的不同決定了普通汽車不宜升級。

問題1:普通輪胎的側壁為什麼強度低,是縮減成本的產物嗎?

理論上普通輪胎確實是低成本的產物,但是也有能夠提升駕乘品質的考量。輪胎其實是汽車的第一道減振系統,實現緩衝路面起伏衝擊的基礎是「側壁強度低」;充氣輪胎中的壓縮空氣在車身靜止時不會再度被壓縮,不過在車輛“從起到伏”的過程中會產生高強度的垂直作用力,壓縮空氣則會以更大的程度被壓縮。

此時如果輪胎側壁的強度足夠低,則會與空氣一道被壓縮變形;在車輛回到平穩行駛狀態後,空氣會抵消掉異常作用力而回到標準壓縮狀態,狀態與彈簧被壓縮後再復原一樣。其實空氣減振器(彈簧)就像是輪胎的升級版,所以輪胎的可壓縮能力直接決定了駕乘品質。

洩氣保用輪胎主要用於運動車型,比如凱迪拉克ATS和寶馬系列;這些車的乘坐感受其實是比較一般的,NVH(噪音振動聲振粗糙度)略差,但是車身姿態的控制“很鋼”。原因正是側壁的強度太大,緩衝振動的能力較差;於是只能透過懸架系統中的彈簧和減振器進行彌補,然而效果並不是特別理想。

所以高階汽車中真正追求乘坐品質的車輛很少用RSC輪胎,而且此類車輛也不宜換裝這種輪胎;因為換裝後會讓車身承受路面起伏的高頻率的衝擊,振動會極大程度的作用於減振器和彈簧,以及與其連線的底盤鋼板。這些衝擊力會加速鋼板的金屬疲勞,也會加速損壞減振器,更重要的是駕乘感受會明顯變差。

問題2:家用汽車應該選擇耐磨型輪胎嗎?

如果想要理想的駕乘感受的話,耐磨輪胎是不應該選擇的;因為這種輪胎的補強程度很高,輪胎整體的硬度是比較誇張的;在行駛中的減振效果不夠理想,產生的振動與噪音也會比較強。

但是用這種輪胎似乎能夠多用幾年,更換一組輪胎總要數千元,能節省開支是不是還可以考慮呢?其實真的沒有意義,因為耐磨輪胎並不能節省開支,至少對於大多數代步汽車而言就是這樣的。

家用汽車正常的行駛里程是難以超過「年均10000公里」的吧,該標準等於每天要行駛27.39公里以上;一般達到該標準則會選擇公共交通與降低通勤成本,而且還能夠提升通勤效率。所以代步車的里程都很短,輪胎使用5~6年可能只有三四萬公里的里程。

此時耐磨型輪胎的胎冠深度還非常理想,似乎再用上五六年也沒有問題;但是五年左右的輪胎已經會嚴重的老化,空氣中的氧氣、水分,以及光和熱都會造成合成橡膠的老化,對橡膠老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下文。

重點:輪胎的胎冠溝槽底部會先開裂,這一位置要在看似平整但起伏很多的路面上頻繁的拉扯,所以撕裂底部的橡膠層是很正常的現象。而溝槽底部到內部的實際厚度也只是6mm左右,突出的花紋層部分也有6mm左右,但並不能加強內部的強度。如果開裂到2mm左右的深度,爆胎的機率就會很高。

側壁的強度不用贅述了,輪胎使用接近四年時會出現裂紋,此時還沒有什麼實質的影響;5年左右就會從裂紋變成裂縫,如果在長途駕駛中胎壓升高0.5bar左右,或者行駛中壓到異物則有可能爆胎。

出現這些問題的節點也就是五年的標準,除非在地庫停車(避免風雨與光線影響)的環境中會長一些,不過有這種停車條件的車主應當不多,那麼還有必要選擇耐磨輪胎嗎?關於家用汽車選輪胎的話題先聊到這裡,靜音型輪胎是價效比最高的選擇。

天和MCN授權釋出

8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回顧2020年汽車圈的大事:電子化與電子配置升級&皮卡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