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我已經不是第一次測試電動車,但是這一次讓我有驚喜。原因是這次的車型跟以往測試的電動車不太一樣,它的駕駛感覺有一點像傳統的汽油車。由此可見,奧迪 e-tron 的研發路線跟其它品牌不同,似乎是想讓傳統汽油車主能夠更快適應電動車。

我們喜歡✓:車廂內部質感很好,有科技感;行駛感覺很像汽油車,讓第一次駕駛電動車的人能慢慢適應;氣壓懸掛非常舒適。

我們不喜歡✘:兩個觸控螢幕較容易留有指紋;部分科技功能未能同步開放,如ACC自動駕駛系統。

電動車對於很多粉絲來說,第一個問題在於續航力。到底要多少的行駛距離才稱得上“合適”呢?打個比喻,如果想當作上下班交通工具,來回路程合計約40公里,五天大概使用200公里左右,連同假日使用100至150公里,電動車續航能力如果有超過300公里就會較為合適。奧迪 e-tron 以NEDC行車模式計算,續航力可達470公里,同時支援高達150kw快速充電,只需30分鐘已經充滿80%,50分鐘已經可以完全充滿。

而衍生的第二個問題就會是在本地的充電時間。相信很多汽油車主都有計劃過更換電動車,但奈何新增汽油的時間往往只需要5-10分鐘,但交流式充電樁,都要差不多10小時才能充滿(尤其最後的20%會被控制輸入功率),所以可以選擇直流充電站,不到1小時就可充滿電,充電費用為1.1-1.4元/度。奧迪 e-tron 搭載的95kwh鋰離子電池結合創新動能回收系統,足以應付日常近9成的減速狀況,僅在剎車制動力超過0.3G時才需要透過傳統踏板剎車。

當奧迪 e-tron 由100km/h開始減速至剎停,系統能夠以高達300Nm的扭力、進行220kw的電力回收,超過其行駛能力輸入的70%,締造全球純電量產車記錄,間接讓用家避免經常充電,以150kw充電站為例,e-tron的充電率達98%時才會減退,相比其他歐洲車廠全新推出的電動車退減輸出點的90%及80%較佳,而奧迪也時全球首家同時使用雙電動馬達與電子液壓剎車控制系統在電動車中的車廠。

奧迪e-tron是電動版的Q8?

如果把e-tron稱為電動版Q8合適嗎?是有點相似,但其實兩者也有不少的分別。首先定位方面,儘管e-tron貴為品牌最先進的產品,車內理應搭載最新最豪華的科技,可是要比豪華程度,Q8還是略勝一籌。有哪些地方不及Q8豪華?方向盤調整方法就是其中一個例子,e-tron要手動調校的,而Q8是電動調校。而座椅方面,剪裁不及Q8講究,通風座椅功能在e-tron上也只能是選配。

不過車價方面,e-tron就與Q8很接近了,這也是正常的,因為電動車的價錢從來都稍高一點,原因是電池成本較高,而不少電動功能減少,也是廠家希望把電力盡量保留,以維持較高較合理的續航力。撇開與Q8的豪華設定比較,其實 e-tron 的座椅以至內飾,都維持奧迪高階車型的優質水平,也算是現時同級電動車中內部較紮實、美觀的一輛。

我能看到的誠意

雖然 e-tron 身上還是滿滿的家族設計元素,可能你會認為誠意有點不足,但以我觀察看來,奧迪在這款車中卻是加入不少全新設計。首先是外形上,這個設計不是來自現有的任何一款奧迪傳統汽油車型,儘管依舊有奧迪家族式進氣格柵、頭尾燈組,但都似乎不能共用在其他車型上。整輛車的外觀重視流線力學,要實現低風阻,因此車頭沒有大面積的進氣孔,而保險槓兩側也特設通風口,目的也是為了降低風阻。

車門飾板也似乎是全新設計,至少與Q7或Q8完全不同,我坐進駕駛座後,對於門邊按鈕的佈局是有新鮮感的,這一點並非每家車廠都會願意去重新設計。如果有留意其他品牌的電動車,就會發現有品牌為了減低成本,而把汽油車的門飾板直接裝上,然後由於電池會升高底盤,變相門飾板也要升高,導致與車身車窗的位置又有點差距,車門飾板與車窗邊位出現落差。

雖然一般情況未必留意得到,但當你一發現,就會相當在意。這也是我認為奧迪 e-tron 有誠意的原因,他確實是一輛比較接近由零開始建造的一款電動車。

內飾依舊高品質

雖然前文我有指出他不及Q8般豪華,但也只是部分裝置上的差距。坐在駕駛座,感覺這輛車是寬闊的,有Q8的感覺,尤其是座椅的大小對於身形較大的人,仍然提供充足的承託力,感覺有如一張偏硬一點的沙發。門板使用全新設計,開門手柄稍微下移一點,原先的位置留空,若是國外的電子後視鏡版本,留空的位置就是後視鏡顯示影像的地方。

但是奧迪家族式的雙觸控螢幕MMI系統,以及已經普及了的虛擬駕駛艙就已經很有高科技產物的感覺,在全新設計的電子換擋桿的襯托下,更突顯 e-tron 是電動車,是品牌最新作品的身份。

淺談電子後視鏡

對於電子後視鏡,我個人是有所保留的。始終電子訊號有延遲,雖然科技發展迅速,現在的延遲已經縮短至很少,但始終傳統光學鏡子是利用光,也就是以光速傳遞影像,以現時科技來說,也是較難突破的,因此傳統也就是最快穩妥。再加上大家已經習慣傳統後視鏡的位置,要改看門邊位置,需要較長時間適應,不少媒體也表示海外試車時較難習慣,對於車輛的行駛方向也因為未能習慣影像畫面而有些疑惑,泊車時較難預計車輛與附近物件的距離,由此可見這項裝置非常考慮駕駛者的適應能力。

當然,在大雨或大霧的環境下,利用攝像機及螢幕替代傳統鏡子會有較好的視野,因為螢幕不會被雨水及霧氣所遮蓋,這也是電子後視鏡的好處,但在找到讓大家更容易適應的設計之前,傳統後視鏡還是比較好。不過其實說到電子後視鏡,前期進口的版本都不會配置,因此大家看完這段之後並不需要考慮應付選用電子後視鏡,我只是分享對於電子後視鏡的看法而已。

駕駛感覺與汽油車相似

一說起電動車,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爆發性的加速、強烈的推背感,這完全是Tesla早期在福斯腦海中留下的印象。但為什麼電動車就必須要有爆發性的加速?為什麼要快?似乎沒有太多人停下來思考。

一款適合日常使用的電動車,並不需要0-100km/h媲美超跑的秒數,更需要的是續航距離、充電時間減少,以及所有人都能輕鬆駕馭的操控感。一款加速快的電動車很危險,尤其是對於日常以1.5L小車作為代步的駕駛者,又或是考取C2駕駛證的駕駛者。原因是大家已經習慣了駕駛小排量引擎的操作方式,知道只有深深踩油門,車子才會去。把這個概念套用在電動車身上,結果就是出現很多衝上行人道的交通事故。因此,要造出一款適合福斯駕駛,又或是適合傳統汽油車駕駛者駕駛的電動車,就要在電門上下功夫。而 e-tron 的功夫就做得不錯。

踩下電門踏板,e-tron 給予的加速是線性的,確實有點像Q8的加速,但要比Q8更直接一點,更爽快一點,但不算激烈,也不算突然。電動車一踩即有的動力輸出模式確實讓不少傳統駕駛者上癮,不用等待,力量直接出來的感覺,是難以形容的爽快感。這種有電動車特性,但又較柔和的線性反應,正適合習慣駕駛汽油車的車主慢慢習慣,既不危險,又能體會得到電動車的好處。

至於回收電力方面,可透過方向盤後方的撥片控制回收力度,其實就是控制鬆開電門時車子的制動強度。e-tron共有三級可選,第一級沒有回收電力,鬆開電門時車輛就會如汽油車般滑行,感覺與汽油車無異。而即使最大回收的力度,感覺也不像其他品牌般有明顯的制動。駕駛者可以透過選擇不同的回收能力力度去慢慢改變自己的駕駛風格,畢竟越回收得多,車輛的續航力就越多,這也是一款能陪伴駕駛者從傳統汽油引擎過度至電動馬達的好車。

我起初的確有因為較寬車體而產生壓力,但 e-tron 其實視野頗為廣闊,過一兩個彎就已經習慣。他的發力模式確實比較線性,在一般模式下當然你突然一踩到底時,會有一點電動車的直接加速,但這道力不算太突然,反應比傳統引擎快,但又比其他電動車慢一點,感覺是寫意一點的。當我把駕駛模式調至Sport模式,反應就更敏捷,感覺更像以往駕駛的電動車了。但要注意,奧迪把 e-tron 的車身及地盤做得很好,隔音能力不錯,以至駕駛者對速度的敏銳度下降。駛入高速,爽快地加速一下,瞄一眼車速,發現已經達到法定限速,但車內仍然風平浪靜,再加上電池安置於車體底部形成的底重心,過彎也較有信心,對速度的感覺又遲鈍多一點。因此,我的忠告是,請時刻注意車速。

編輯總評:不同的發展方向

電動車的發展方向其實比較多元化,有些車廠努力去把電動車當作新一代效能車般發展,有些則把電動車當作是科技產品般發展,而奧迪,似乎就是向著讓電動車慢慢普及的方向去發展,而 e-tron 甚至有一點教育意味,教育著駕駛者如何適應新時代利用馬達驅動的車輛。我個人很喜歡 e-tron 的方向,因為電動車加速就是要暴力!要快!要猛!的概念太根深蒂固,很多人以為自己的電動車就要等同超級跑車,而不少車廠製作汽車時又沒有刻意在動力輸出上有特別調校,導致不少不必要的意外發生。

奧迪2025電動大計

奧迪電動車並非只得單箭頭,攻勢更是一浪接一浪,e-tron今年上市後,到2020年,奧迪將會推出兩款全電動車,他們將是e-tron Sportback Concept的量產型四門GT,以及一款入門級小車,到2025年,更會有合共12款全電動車,遍及小型車至大型車級別。值得留意的是,奧迪與保時捷一同開發的PremiumPlatform Electric電動車平臺,將會成為日後奧迪電動車的底盤基礎,奧迪當年膾炙人口的RS2,也是由保時捷協助開發,這次再找來老拍檔開發日後的電動車底盤,怎會不讓人產生遐想?除了電動車,奧迪2025的電動化大計,定下三分一出售新車為電動化型號的目標,包括全電動及插電式混合動力等車型。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奧迪“告白”無限 資料覆盤“翻車現場”的多贏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