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宣傳:我們的車和某某高階品牌的一款車是同平臺研發的,所以我們是換了標的豪華車。這樣的同平臺研發真的是讓普通車變得豪華起來嗎?舉個例子,奧迪Q7、保時捷卡宴、藍寶堅尼URUS、賓利Falcon,這四輛SUV分別售價70萬、120萬、350萬、400萬,相差很多,但是他們都是福斯旗下的一個平臺研發的,要是大王告訴你這四輛車其實是一輛車,只是換了個標誌你信不信?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是因為這四款車都用了同一個汽車平臺,一些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就總拿這個說這些車都沒什麼區別,那麼其車平臺究竟是什麼呢?如果大家小時候玩過四驅車就會非常好理解了。
玩兒四驅車最大的樂趣就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求組裝出不同的車型款式。其實說白了就是廠家先把玩具的零件都生產好,在利用現有的技術和零件去拼出各種各樣的車來,而早期的汽車製造模式就是單一的流水線作業,每一款新車型的生產都是一次創新的工作,從設計研發到生產落地一切都要從零做起,在這個過程中就會越容易引發一些問題,比如競爭對手的車已經開賣了,你才發現你的新車型完全拿不出手,在這瞬息萬變的汽車市場上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程師們就突發奇想造汽車能不能像造玩具一樣先把零件生產好,然後根據需求來組裝呢?答案當然是可以,於是廠家們就開始利用自己儲備的技術,按照產品定位和等級劃分,預先設計研發出對應的各個系列的零部件,在同一系列的技術和零件為基礎,拼湊出不同型別的車型,這就叫做同一平臺生產出來的車。
大家平時提到的平臺可不單指底盤,而是一系列用的到的技術和共用零件的總稱,汽車平臺當然也一樣,在真正的汽車平臺上,底盤甚至也是可以伸縮變化的,這就使得車企在同一個平臺之上造出完全不同的汽車也不是夢。
比如SUV福斯TiguanL和小跑車奧迪TT就是同一個平臺生產出來的。這種不同車型共用平臺的造車方式,不僅能減少車輛的研發成本,還縮短了設計和測試所需的時間,畢竟很多東西都是現成的,直接拿來用就完事兒了。但是問題也來了,平臺化生產雖然快很多技術和零件也都是共用的,但差不多的材料去做不同售價的車,這不擺明了去坑消費者嗎?
這時候咱們去看這些例子賓利藍寶堅尼保時捷和奧迪的四款suv他們同樣來自於福斯的PL73平臺那為什麼賓利和奧迪之間相差了一樣藍寶堅尼的價錢呢?這個原因就在於這四輛車雖然底子都差不多但是不同的地方更多,比如賓利Falcon內飾用料和設計就秒了奧迪Q7不止一個檔次,僅僅是賓利中控臺上的這一塊表如果想單獨購買的話就需要十六萬美元。
還有藍寶堅尼URUS作為四輛車裡最運動的一個,動力系統經過單獨的加強和蘭博家的優化調校,沒有和其他三兄弟分享,所以同一個平臺生產出來的車並不是百分百一樣。
不過也有反面例子,最典型的就是豐田86和速霸陸BRZ,速霸陸和豐田不是一個集團,生產這兩輛車是因為合作關係,這兩輛車除了外觀和懸架稍有一點點不同之外,幾乎就是個換標車,基本上買家在選擇的時候都是在挑LOGO。
那平臺化生產有這麼多好處,是不是廠家的平臺越多越好?其實事實恰恰相反,如果研發的平臺太多,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才能不間斷的運營、維護和更新,這樣的話到最後折騰半天也沒省出個啥,所以現在的多數廠家都採取了合併精簡平臺的模式。把優秀的平臺不斷升級,讓它一個能夠當好幾個,使讓好的技術可以很輕鬆的流傳,比如雷諾—日產就用了一個CMF平臺研發了12款車,而福斯就更不用多說了,光是MQB平臺就做出了26款車,這些車就像是一個大家族,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非常吃香。現在大部分的車企都採用了這種精簡平臺的生產模式,雖然各家平臺的名字不一樣,但是本質都是一樣的,大家不要被各種平臺的名稱給嚇到了。
但是平臺少也有一個硬傷,如果很多車型都共用一個平臺,那麼這個平臺如果出現了什麼問題的話,這些車全部都得受到影響,搞不好甚至會全家玩完的。說了這麼多搞懂了汽車平臺是個啥,之後它在我們選車買車的時候到底有什麼參考作用呢?說實話其實真沒多大作用,因為汽車平臺化說白了只是各大廠家都採取的一種研發手段罷了,實際生產時的工藝用料以及造出來的品質過不過關都跟它沒有半毛錢關係,但不少廠家卻很喜歡宣傳某車和某豪華車是同平臺的,就是利用大家愛佔便宜的心態,讓人產生這車很高階,買到就是賺到的幻覺。廠家是絕對不會主動告訴你這兩款車的,具體區別說不定就只是底盤結構相近,但是用料和製造工藝完全是天壤之別。對於普通的車友來說,搞清楚汽車平臺是什麼回事兒,至少能讓咱們一眼識破廠家的套路,從此再也不會上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