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最五味雜陳的一次廣州車展!儘管2019年還沒有結束,但全球汽車企業已經開始籌備明年甚至接下來數年的規劃,而這一切都圍繞著錢在做工作。有意思的是,在選擇應對接下來多變的市場時,跨國車企和中國車企的選擇又出現了不同。
梳理髮現,2019年,包括賓士、BMW、福斯以及豐田等跨國車企紛紛聚焦利潤這一指標,不久前福斯集團公開宣佈下調銷售規模來保證利潤,戴姆勒等車企也通過裁員、全球合作等形式維持利潤目標,豐田在頭幾年通過TNGA在生產、研發、人員架構上降本增效,通用、福特等美系車企更是縮小規模,來保證企業的整體發展。
和這些跨國車企相比,中國企業的選擇卻是保規模。不完全統計,2019年長城汽車公開投資超過430億元,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提出了要市場規模的發展目標。和長城相比,吉利、比亞迪等中國車企也在不斷為了保證銷量目標去做工作,尤其進入三季度,包括國有車企在內,中國車企的銷量規模似乎都不太難看。但仔細翻看部分上市車企三季度財報發現,在保證銷量規模的前提下,多數中國車企的利潤十分不樂觀,甚至部分車企的利潤同比下滑將近一半。
跨國車企保利潤,中國車企保規模。在市場發展疲軟的環境下,為什麼出現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通過採訪德國、美國等當地汽車分析人士發現,跨國車企保利潤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穩定企業體系,利潤收益是穩定股東方和企業平穩應對疲軟市場的大前提;2、儲備資金,保證戰略投入,隨著智慧化與新能源戰略的推進,跨國車企必須用大筆投入保證未來汽車戰略技術圍繞自身發展,因此,保證利潤才能夠保證持續投入的能力;3、收縮市場規模,提高短期營收能力,2018年以來,所有跨國車企提出向移動出行公司轉型,這些企業不再單純圍繞汽車製造發展,而是開始通過調整公司機制,增加更多盈利點。
和跨國車企不同,中國車企儘管也面臨著戰略轉型,但規模紅利仍推動中國汽車企業向前發展,中國車企和跨國車企面對的發展階段不同是戰略選擇不同的主要原因:1、由於生產銷售體系按照過去既定增長預期設定,因此車企必須圍繞市場份額做工作,誰的市場佔有率高,誰的生產、銷售成本就低。因此,保規模是當前中國車企必須做的事情;2、國有車企保持規模與本身的企業屬性有關係;3、和跨國車企領先的傳統汽車技術相比,中國車企在傳統技術領域還有上升空間,需要提升自身產品溢價能力,通過搶佔市場份額求生存。
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跨國車企通過彌補漏洞,希望通過持續投入保持自身的市場地位;中國車企希望維持規模保證企業發展節奏不被打亂,從而嘗試找到新的增長點。不過有一點必須明確,中國市場很重要,一方面中國將近3000萬輛的市場體量支撐著全球汽車產業規模化發展;另一方面,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活力也在刺激全球汽車產業的創新力。不論保利潤還是保規模,國內外車企都在圍繞中國製定戰略。從這一層面看,大家方法論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錢是決定未來的根本,圍繞中國“花錢”更是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