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要在一起搞研發,所以我們顯得慢。”9月10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法蘭克福車展上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表示。
8月下旬,網上曝出長城BMW成立合資公司一則段子:光束汽車場地建設到什麼地步了?草長的很茂盛,如果放羊,一定是大豐收。草真有那麼多嗎?不算多,但草夠上萬頭牛羊吃個幾個月了。
雖說只是個笑談,倒也道出了張家港當地人急切盼望工廠能夠早日建成投產的迫切心情。“光束汽車有限公司”是BMW與長城合作後取得新名字。
去年7月10日,長城汽車與BMW公司在德國正式簽署了合資經營合同。合同規定,長城BMW建立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新公司命名為光束汽車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7億人民幣,註冊地址為江蘇省張家港市,投資總額達51億元人民幣。
此次合作,無論對BMW的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還是對長城的國際化戰略都是強有力的補充,是實力派的強強聯合。未來,通過雙方在品牌建設、管理體系、生產製造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必將開啟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加快雙方的全球化程序和新能源發展步伐。
轉眼間過去一年多,至今媒體也難得一見有關於長城BMW合作的進一步資訊。不過,德國當地時間8月5日,德國《南德意志報》報道,BMW和長城汽車合作遭遇重重問題,雙方無法達成一致,談判停滯不前,合作可能完全終止。此爆料一下將長城與BMW的合資專案推向了風口浪尖。
BMW和長城去年宣佈將建立合資公司光束汽車有限公司,雙方各持股50%。合資公司將研發小型電動車平臺。根據《南德意志報》,BMW和長城的合作目前處於停滯狀態,合作可能徹底失敗。
據悉,自從BMW和長城在去年簽署合作協議以來,BMW和長城進行了多次互訪,雙方的高管層和工程師多次訪問對方集團。但是知情人士透露這些訪問對實際的合作推進並未任何助益。
知情人士表示BMW和長城的合作進展並不順利,雙方就最基本的問題都無法達成一致。多位知情人士表示合作有可能完全中斷、失敗。種種跡象也顯示了BMW和長城合作情況嚴峻。多名BMW高階工程師本應前往中國進行組裝工作,但這一計劃被終止。
分析人士表示,造成合作停滯不前的原因眾多。一個原因是BMW正在重新考評集團的發展政策,稽核是否需要在中國和亞洲再建一廠。其次,中國和德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也是影響BMW和長城合作的一大障礙。另外,BMW和長城無法就協議研發的電動車平臺達成一致,BMW方面希望電動車平臺要保證BMW品質,符合BMW汽車的所有品質標準。而長城方面則更看重造價低廉的SUV平臺。因此,兩方在合作細節上的談判已經膠著多月。
對於德媒的說法,BMW和長城都給予了否定,表示光束汽車專案進展順利,專案團隊在各個領域取得了眾多成果,雙方股東對此專案充滿信心。
面對雙方的否認,似乎暫時平息了外界的質疑。然而,事實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長城BMW的合作至目前為止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也給了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往前追溯,早在德媒爆料之前,國內不少媒體已在私下議論“長城BMW合作有可能停擺或黃掉”的傳聞。直至德媒爆料後,國內媒體才開始公開談論此事。
9月10日,針對外界質疑長城和BMW合資進展緩慢,甚至出現合作破裂的傳言,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法蘭克福車展上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表示。“我們要在一起搞研發,所以我們顯得慢。”
事出必有因。在林言汽車看來,這樣的“話術”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更像是敷衍式的回答,不僅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也缺乏起碼的誠意,更讓人覺得其背後有不少“難言之隱”。
試想,一個已簽署了合資協議的公司,意味著之前的商談基本就緒和完結。協議簽署後,理論上應該直接進入生產工廠建設階段,然後再進行裝置安裝除錯運轉等等。再看看長城BMW合資成立的光束汽車工廠,從開頭的那個段子裡可見工廠雖說土地徵用下來,然則何時開工建設還未有定論。
再者,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說要等到一起研發出來後才能開張,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這就好比一家餐館快要開業了,突然想起來,說我們要給食客提供什麼菜系菜品菜餚還不知道呢,要不咱們股東先坐下來商量商量。請問,這到底是做生意呢還是過家家啊?
如果長城BMW合作進度遲緩,真像魏建軍說的那麼“輕描淡寫”,那麼“雲淡風輕”,那德媒的報道就真的“毫無意義”了。有意思的是,長城和BMW似乎更像是約好了統一行動,幾乎同時期釋出宣告予以否認,事後想來,怎麼都覺得有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
要知道,《南德意志報》是德國發行量最大的以訂閱方式發行的日報,儘管名字叫做"南德意志報",但實際上它是一份全國性的報紙。2005年,在由新聞學家Siegfried Weischenberg主持的一項有1536名德國新聞記者參與的調查研究中,經過記者們的選擇,《南德意志報》(34.6%)超過《明鏡週刊》(33.8%)被認為是德國的"重點媒體"(Leitmedium)。請問,一家權威的重點媒體,會平白無故地報道一個“空穴來風”“無中生有”的內容嗎?如果沒有一點“真材實料”,該媒體未經任何核實,就隨便釋出出來了?
其實,雙方合資談判中或就具體戰略、實施規劃等存在異議或爭議,再正常不過,何況如此大的一專案股東有不同意見或想法無可厚非。可在德媒在爆料雙方合作可能存在破裂可能後,為什麼長城方面顯得更慌張一些,而BMW方面不是那麼特別在意呢?
業內人士指出,雙方合資並非絕對平等,對於BMW來說可以“多娶一房”,但並不是非長城不可。
對此,魏建軍也向媒體表示,長城和BMW的合資是前所未有的形式,“對長城的發展來說,我也看到了我們的差距。”
有分析指出,此前隨著BMW最高管理層的變動,與長城進行至半程、尚未開始量產的光束專案,很可能開始受到新的管理者的重新審視。彼時與長城的合資,可以作為一個非常有效的棋子來牽制華晨,作為與華晨談判的重要籌碼。而一旦在華晨BMW股權上實現重要突破,股比只有50%的光束專案在BMW中國的戰略地位必然出現明顯下降。
從股比來看,光束專案中BMW與長城各佔50%,而當前在華晨BMW中,BMW佔據75%的股權。很顯然投放同樣一款產品,BMW在光束專案中的效益明顯要低於在華晨BMW中的收益。如果精算下來可以在華晨BMW獲得更大收益的話,那麼BMW對長城汽車在50%的股權之外自然也就有了更大的訴求或更多的“話語權”。
應該說,光束專案是長城與BMW各取所需的產物。對長城來說,通過與國際巨頭的合作形成對品牌的向上拉動是最關鍵的正向作用,而對BMW來說,其新能源戰略的全球佈局在中國的落地至關重要。
但無論雙方基於何種利益考量,一旦光束專案無疾而終於長城而言潛在傷害更大。或者說,長城是雙方中的“弱勢”一方,更想“巴結”BMW這個大款。畢竟當下的長城是指望該專案能夠為其旗下品牌尤其是WEY品牌做一個背書。尤其是在WEY最大的競爭對手領克擁有富豪的全力支援的情況下,長城更需要通過BMW來了解到豪華品牌巨頭的產品研發、製造流程、技術體系以及相關測試標準,這樣才能在日後WEY的推廣中增加自身底氣。
早在2015年4月,德國《生意人報》曾報道稱福斯為了降低成本,打算和長城進行戰略合作,雙方共同生產廉價車,甚至不排除入股長城的可能。據說後來也是說因為文化差異,雙方根本就攏不到一塊而談崩了。
從過往的經歷來看,長城一直夢寐以求期望能與眾多跨國汽車巨頭合資合作,哪怕是購買或兼併,但自始至終都未能成全心願。現在,好不容易與BMW搭上橋,攀上親,怎麼可以輕言放棄呢?退一萬講,即便BMW有些“過分”的想法或要求,相信長城汽車也會盡最大努力去滿足,畢竟主導權掌握在BMW手中。
長城BMW的合作簽約以及光束汽車公司的成立,無疑是最具代表性和深遠影響的一次雙邊合作。就此,魏建軍曾說:“這是中國民營車企合資史上最有品質的一次合資。”
不容樂觀的是,如果國內車市寒冬依然持續,而且絲毫不見起色的話,BMW的股東們會再度思考,在中國再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又要建廠房,又要大投入,又要出新品,這樣的大動作是否值得?也就是說,光速專案是長城當下的唯一目標,但充其量只是BMW的之一目標。如果BMW抱定長城汽車在能力上不足不放,認定與長城的合作會對BMW的品牌產生“拖累”,那光束專案也不能完全排除夭折的風險,
林言汽車以為,未來光束專案發展的態勢既不像魏建軍說的那樣“樂觀”,也不會出現像媒體認為的那樣“中止或停擺”。但肯定的是,目前光束專案推進確實遇上諸多困難和不確定的因素,至少在可預見的階段還會一波三折,暗流湧動。
(寫在最後:本篇文章中提及的所有資料及資訊,均來自網際網路公開渠道。文中引用所有媒體、自媒體觀點,不代表林言汽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