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智慧汽車參與者中,龍頭將會是長安華為寧德時代組合。5年之後這家公司在中國汽車業的地位,就相當於華為在中國手機業中的地位一樣。目前中國的一線自主品牌三強中,長安的股權結構是最開放、合作性最強的。像長城,比亞迪這樣大股東集中持股的家族企業,容易形成獨裁、集權、犯戰略性錯誤,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參與者,如上汽阿里組合、比亞迪、小鵬、蔚來等企業。這些企業中將會成長出中國汽車業的小米、O、∨等,但同樣會有一批躺著吃政策紅利的合資車企,會走上倒閉破產的邊緣。
全球的汽車行業已經由功能車向智慧車時代變革。諾基亞比蘋果質量好,但蘋果更智慧、更科技,最終輕易打敗了諾基亞。這像極了目前日本和美國在汽車業的各自優勢,日本車比美國車質量好,美國車比日本車更智慧、更科技。
特斯拉及一些中國車企的打法很有可能就是電動車當交朋友成本價銷售不掙錢,主要靠售賣自動駕駛軟體及其提供相關配套服務來獲取利潤。
日德傳統汽車產業還處在工業化思維當中,離資訊化思維和網際網路思維差距不是一點點。在向智慧汽車轉型中,思維固化、包袱太重、積重難返。幾年之後你會發現汽車產業智慧化、電動化革命,很有可能革的就是日本和德國汽車產業的命。變革後這兩國中的一些品牌車企很有可能淪落成為汽車業中的富士康。
在這場智慧汽車變革中,德國與日本將會是受傷最深的兩個國家,目前德國的汽車及相關產業鏈從業者佔其國內工作崗位的40%,而日本的汽車從業者比例也不低。但這兩個國家不管是思維和還是現實中很多時候還是停留在工業化的機械層面上,很難把工業機械與智慧、網際網路科技快速完美結合。
科技巨頭造車新勢力中。美國有特斯拉、蘋果、谷歌。中國有華為、比亞迪,阿里合資整車車企造車。德國、日本有什麼,除了傳統車企,什麼都沒有。當豐田、大眾、博世對陣華為、谷歌、蘋果、高通、特斯拉時,很有可能出現一邊倒的劣勢。德、日汽車行業很有可能出現像智慧手機行業轉型時那樣的大潰敗。
中美將會是受益最大的兩個國家,美國的科技與網際網路在變革中具有先發優勢,工業化機械層面優勢也不錯,最核心的是美國具有把工業機械與智慧科技、網際網路結合的先天基因。而中國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完整的全鏈條產業鏈配套能力,低成本人工,科技研發與網際網路優勢不輸美國等優勢。
像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短期看像泡沫,長期來看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未來十年電動汽車將全面取代燃油車,這個大趨勢已經形成。讓我們搬好小板凳,看著這個五彩繽紛的美麗泡沫,如何慢慢的從小吹到大,由空心變實心,最終改變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