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買車繞不開的一個問題就是價效比,多少都屬於"價格導向"的消費者,只是在乎的程度不同而已。那麼,在決定購買一款車的時候,都是想著選到一款最符合心意的車型,除了品牌和車型級別之外,其餘比較在意的,可能就是配置了,畢竟事關日常用車的便利性。
另外,對於一款車型來講,一般都會有兩款動力總成、以及三款以上的車型供消費者選擇,而且,相對而言,低配、中配、高配的概念相對清晰,相應的,各種配置之間的價格也各不相同。低配與中配、高配之間的價格差距可能在3-5萬,甚至10-30萬元(多是豪華品牌),甚至更高。
一般來講,對於大多數車型來講,中配基本就能夠滿足絕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當然,消費者也分兩類,一類是比較理性的消費者,認為中低配車型就基本能滿足需求了,多一些錦上添花的東西沒啥意思;另一類是感性一點兒的消費者,認為既然要買,不如一步到位,要買就買最好的,只要眼前能聽說過的,恨不得都給來上。關他後來能不能用得,先有了再說。
另外,我們說一下,主機廠在規劃一款車型的時候通常會以"邊際貢獻(CM)"來評做一款車型的盈利情況,通俗點來講就是這款車型中哪些配置的車款最賺錢,哪些配置的車款最不賺錢。通常來講,配置越低的車型的CM值也越低,越高配置的車型CM值相對越高,盈利性也更強。
言歸正傳,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講,面對一款車型多種配置,應該怎麼選擇呢?我們說,汽車的配置分為幾大類,專案也很多,但是並非所有的配置專案都會給到,而且,即使相同的配置專案中,不同的品牌車型也是不盡相同。但是,論配置自然也是有重要與次要之分,另外,在同一車型的不同款式中往往採取低配沒有高配齊全的策略。
重要的配置,如安全性、舒適性配置等,自然是越多越好,比如主動安全配置,如:ABS+EBD+ESP、剎車輔助、牽引力控制、併線輔助、車道偏離預警、主動剎車等等,以及被動安全配置,如:車身結構、車身高強度鋼材/熱成型鋼材用量、氣囊/氣簾等,這些都是有關車上駕乘人員人身安全的配置。因此,自然是越多越好。
還有一些駕駛輔助性配置,如:胎壓監測、自動泊車等,也都是有勝於無,至於舒適性配置,那就比較多了,再加上現在很盛行的高科技配置等,都是為用車便利性而來的。所以,對於購車應該選什麼配置這個問題,我的意見是,如果有預算,自然是配置越高越好,但是對於預算較少的使用者,配置夠用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