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曝出一個有意思的訊息:吉利和富士康聯手成立一家合資公司,雙方各持股50%,名義上是:為全球汽車及出行企業提供代工生產及定製顧問服務,包括汽車整車或零部件、智慧控制系統、汽車生態系統和電動車全產業鏈全流程等。
富士康的專長是代工手機、膝上型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收購Sharp後在電視機這種大件上也有所建樹。
不過,從代工汽車的角度看,如果是燃油車可能還是有點難度,但如果是結構相對簡單智慧硬體比較多的電動車,富士康的實力應該問題不大。
特斯拉一直嘗試炒作一個概念,叫軟體定義汽車。
什麼是軟體定義汽車?
其實無非就是把汽車做成手機,汽車就像手機一樣,成為一個軟體的載體。
上面跑什麼軟體呢?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自動駕駛,當然了,現在還不能叫自動駕駛,叫輔助駕駛。其實輔助駕駛的唯一目標就是不再輔助駕駛,就是為了自動駕駛,電動車行業終有一天會實現自動駕駛。
可以把自動駕駛軟體理解為汽車的核心軟體,也就是iOS、安卓。
比如,在此基礎上,可以開通座椅加熱功能。
特斯拉的這個騷操作引起了網友的熱評,大多都認為,這個功能能軟體啟用,說明硬體早就裝好了,肯定有辦法繞開特斯拉的限制。
仔細想想,繞開限制的做法,十幾年前在蘋果手機上就有了,當時叫做越獄。
是不是有內味了?
蘋果甚至透過App Store建立了一個軟體生態圈,和開發者分成,每年收益數百億美元。
特斯拉有沒有這樣的潛力?
完全有可能,比如美國有些州出臺了法律,汽車加速必須要有聲音,特斯拉透過更新系統,投放了各種歡快的動物叫聲。
這麼說,未來的智慧汽車,就是一臺稍微複雜點的大手機、大電腦。
這正是富士康擅長的。
吉利並非富士康的第一個合作伙伴,曾經氣球吹得很大的拜騰,富士康也與之深度合作過。
在財報中,富士康(工業富聯)提出了口號:積極投入“電動車、數字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移動通訊”三項新技術領域。
反之,對於吉利來說,造車擅長,但搞消費電子並不擅長。將來當真的實現軟體定義汽車的時候,吉利這種工程師文化太濃郁的企業很可能就難以有所突破,和消費電子的代工巨頭合作,是吉利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