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行駛中如何判斷車速?相信大多數駕駛者的第一選擇都是儀表盤上的車速表。隨著技術不斷進步,目前我們還增加了其他備選,比如車機導航,還有方便的手機導航,這些都可以顯示車輛行駛中的速度。不過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幾種裝置上面的讀數居然不一致。馬路上遇到探頭,要參考哪個讀數比較保險呢?其實最好的辦法還是帶著點剎車,把速度降下來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計算原理不同,車速讀數有差異

想要了解幾個讀數的差異,首先要從它們不同的工作原理入手。簡單說來,這些裝置計算車速主要是兩種方式,一種通過內部計算,一種通過外部計算。

儀表盤顯示車速是內部計算,為什麼說內部呢?是因為儀表盤顯示的車速,是通過ABS感測器監控輪胎轉速計算得出的。假如輪胎周長1.2米,在1分鐘時間轉了1000圈,那麼就可以理解為1分鐘行駛了1200米,這樣折算成時速就是72公里/小時。上面的計算只是假設資料,在現實中的計算會更加複雜。根據《汽車用車速表》國標的規定,車速表顯示是允許有一定誤差的,比如受輪胎胎壓影響,會對顯示車速造成一定影響,但表顯資料不能低於實際車速。所以一般車速表比實際速度高出5公里/小時左右,都是正常的。根據國標要求,只要顯示車速與實際車速的差值,不高於實際車速/10+4這個數,都是在允許範圍內。再舉個例子,實際車速50,如果顯示車速55,差值5,小於50/10+4=9,說明這個顯示車速是符合規定的,同樣條件下即使顯示車速是59,依然符合要求。

另一種所謂的外部計算,則是導航系統藉助衛星定位,根據一定時間內產生位移的距離,計算出車輛移動速度。這種演算法的優點,是可以了解真實的速度資訊,越過了車輛出廠時的調整設定,而且不會受胎壓狀態等因素而對讀數產生影響。在導航系統顯示的車輛速度,其實是比較真實的資料。不過這種方式也有缺點,那就是顯示的車速並不是車輛的實時速度,而是有極短時間的延遲。因為需要先行駛出這段距離,之後才能通過衛星測量出位移距離,然後結合時間用於計算。再打個比方,可以說這一秒顯示的車速,實際上是上一秒的真實車速。不過除非急加速或是急減速的情況,在平時勻速行駛中,這種延遲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相信有些朋友在用導航的時候也會發現這個問題,急減速後顯示車速並不能很快降下來,就是這個原因了。

測速攝像頭的測速原理

了解了兩種車速表的工作原理,我們就可以更準確地掌握我們的實際車速了,遇到測速攝像頭時,也可以更平穩地駛過。這裡我們也講一下測速攝像頭的工作原理,測速攝像頭一般由測速裝置和拍攝裝置組成。測速裝置通常會有地感線圈、微波雷達、聲波檢測、視訊檢測、雷達測速、鐳射檢測幾種技術。在高速路上最常使用的是雷達測速。當測速裝置偵測到了高速移動的車輛,就會發送訊號給高速拍攝裝置,進行抓拍取證。常見的雷達測速距離為300米,拍攝裝置的最佳拍攝距離為60米,以高速公路限速120公里/小時舉例,300米距離也不超過10秒鐘而已,扣除拍照的60米,即使發現攝像頭就及時減速,如果動作稍慢,依然存在被抓拍的風險。

關於超速罰單,你可能不知道這幾點一般情況下,超過限速10%以下的,只予以警告,並不會扣分罰款。有些“老司機”便充分利用這10%的超速空間,可一旦不小心速度衝高,超過這10%,那隻能等著吃罰單了。限速低於60公里/小時的路況,超速50%以下,僅給予警告。這實在是一條非常人性化的規定。比如在限速40公里/小時的路段,只要車速在40*150%,即60以下,都不會被扣分罰款。雖然規定如此寬容,但超速畢竟是超速,超速狀態下如果發生事故,超速對責任劃定肯定會起到不利影響,所以還是要留意。在高速上,最低限速也有要求。大家都知道高速上車道有最低限速的要求,如果車速低於最低限速20%的,將面臨罰款扣分。也就是說低於20%以內的相對安全。比如最低限速60的車道,只要車速不低於48公里/小時,也是安全的。同樣,雖然可以不面臨處罰,但畢竟是違章,且存在一定安全風險,所以還應該儘量避免。

小結

雖然車速表所允許的偏差較大,但這份偏差只允許偏高而不允許偏低。就說明規則制定時,還是以降低車速保障安全為出發點的。身為駕駛者的我們,了解這些原理,在駕駛時可以更充分地掌握主動,同時也要更加嚴格地遵守規則,確保行車安全,對交通負責,同樣也是對自己負責。你吃過超速罰單麼?歡迎關注邁數表,留言我們一起聊聊自己那些超速罰單。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本田本田皓影來了,售價16.98萬-25.28萬元,車型選擇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