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傳統汽車產業快速變革,新的供應鏈體系將迅速形成。
變革,於近年來的汽車產業來說早已不是新名詞,但其背後所攜帶的轉型陣痛乃至行業洗牌的副作用卻在今年開始發揮其真正的威力,且可能將一直延續下去。
於是,在汽車“新四化”不斷推進的趨勢下,百年的汽車業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產業鏈、價值鏈重構,一場新的排位賽已經拉開了序幕。而於起步較晚,但佔據著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汽車供應鏈來說,能否在這個變革中精準把脈未來趨勢,並快速出擊,直接影響中國能否直接由汽車大國邁向真正汽車強國。
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
眾所周知,自2009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產業國後,已連續十年蟬聯這一殊榮,如無意外,2019年也將延續這一稱號。
伴隨著中國汽車市場高速發展,近年來,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規模保持高速增長。資料顯示,中國零部件產業在過去十年(2009-2018年)中,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7.9%,高於上游平均約14.2%的年複合增長率。其中,在2018年,中國汽車零部件銷售收入突破4萬億大關,增速約為7.1%。
但需要認識到的是,目前中國共擁有10萬餘家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其中銷售收入在2000萬以上的企業達到1.3萬家,但真正躋身全球頭部零部件企業的數量不過寥寥,更多本土企業仍以小、零、散“游擊隊”式存在。
本土零部件企業起步晚、技術空心化、人才儲備匱乏等一系列的發展困境,成為制約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痛點所在。
奕森科技Quattroporte辛軍
“如果國際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不能在中國做到無縫對接的同步開發和快速響應,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必然會面對開發週期長、開發費用高、採購價格高的問題”,奕森科技Quattroporte辛軍指出,唯有本土零部件企業掌握了核心技術,解決客戶的痛點,併為客戶創造價值,才能推動中國自主整車企業進一步向上,而這樣的企業也才能在未來謀得發展空間。
轉機,或在2021年出現
“寒冬”已浸入汽車產業的每個角落,焦慮正在蔓延。
無論是整車製造業,還是傳統零部件企業都不得不思考,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車市下行當下,如何尋求新的出路。
德勤中國合夥人張旭東
而從政策導向、經濟基礎以及社會動因和科技趨勢等各個方面出發,德勤中國合夥人張旭東認為,“基於汽車新四化的發展趨勢,包括市場中對於智慧化、共享化等相關的訴求。我們相信接下來中國汽車市場在細分當中會有很好的機遇,這些機遇會促進中國汽車市場在2021年之後進入二次增長期”。
這其中包括以新能源為代表的動力多元化、輕量化、網聯化、智慧化、共享化等等,五大趨勢彙集將促進汽車市場進一步增長。“此次增長的動因和此前高速增長期是有區別的,但相較於全球汽車市場來說,仍是較為樂觀的”,張旭東如是說道。
以新能源為例,工信部日前在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中也提及,預計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25%左右。
這意味著,儘管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正在步入尾聲、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出現五連跌,但在政策導向下新能源汽車仍在加速到來。
山雨欲來風滿樓,傳統汽車產業快速變革,新的供應鏈體系將迅速形成。這其中,如果機遇把握得當,中國零部件企業在傳統汽車時代所面臨的“大而不強”困境或有望得到改變。
本土企業當如何應對?
“基於產業發展,將來的價值鏈可能發生顛覆性的變化,這種顛覆性的變化下,有可能傳統價值鏈會消失掉,對供應商來講,就要思考未來我們處於價值鏈的哪一端,以及我們在未來價值鏈中扮演什麼角色”,張旭東表示。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面對供應鏈體系發生鉅變時,各大傳統零部件企業對未來紛紛作出了預判和調整。
在面對供應鏈體系發生鉅變時,各大傳統零部件企業不得不作出判斷和調整:如通過調整組織架構,加速推進核心產品轉型的博世、大陸、舍弗勒等; 再如不斷投入新技術研發,佈局未來的德爾福科技、法雷奧等; 以及通過併購或合資等方式整合產業鏈,快速進入新興領域的均勝電子、東山精密等; …… 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逐漸明朗,但更多傳統零部件企業仍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摸索該邁向何方。但值得慶幸的是羅馬非一日建成,同樣也不會轟然倒塌,傳統汽車供應鏈同樣如此。
以內燃機為例,“根據行業內包括國內外很多主機廠、諮詢公司在內的企業或機構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市場70%的汽車還是有內燃機的,歐、美汽車市場內燃機量甚至會更多”,辛軍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產品是多元化的,技術更是多元化的,傳統汽車供應鏈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間。
不過,他也指出,汽車新四化趨勢之下,未來汽車市場儘管會出現產品和技術多元化發展,但產品生命週期將會大幅縮短,供應鏈邊界也將大幅外延、擴大。
這意味著,中國從前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間的附屬關係將被打破,倒逼零部件企業必須擁有更為自主的技術前瞻能力,提前佈局、加大對新興技術的研發;同時,隨著汽車電子電氣架構逐漸向域集中方向發展,系統整合能力將是多方搶佔的制高點,而不再侷限於某一細分領域;此外,供應商還需要尋找整合機會,在產品上做好平臺化、模組化,從而降低開發成本、縮短開發週期。
中國汽車產業“躺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曾先行一步的新能源、智慧網聯技術也正在被國際零部件巨頭企業所趕超,對於未來,迷茫的並僅僅是仍在站在原地的傳統零部件供應商,還有已在新供應鏈上耕耘許久的本土企業。
對此,正如周曉鶯所說,本土零部件企業首先要思考自己的定位是什麼?變化趨勢是什麼?未來有什麼是不變化的?其自身獨特價值和優勢是什麼?怎麼樣和生態合作伙伴一起,實現共贏共生?而不能只在舒適區,否則真的會越來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