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ADAS供應商以往壓境般的市場份額被撞開了一條裂縫,而這是中國產ADAS供應商在縫隙中崛起的機會。
作者 | 韓梅梅
從今年4月份客車AEB強制安裝開始,國內的ADAS(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行業趕上了政策紅利爆發期,幾乎熱鬧了一整年。
儘管距離真正的自動駕駛技術規模鋪開還有些時日,但利用智慧化技術提升汽車駕駛的安全性、舒適性,滿足更高的使用者期待是整個汽車產業發力的方向。
加上中國汽車市場整體遇冷,主機廠們都在對ADAS進行投資與佈局,希望藉此擺脫寒冬之中的銷量低谷。看的見並落到實處的智慧化ADAS產品無疑更能刺激福斯消費的興奮點。
一個趨勢是,此前只有在國內高階車型上才能看到的ADAS產品,越來越可以在低端車型上落見。
據估計,2025年全球ADAS市場規模將達275億歐元(2123億元人民幣)。而在中國,2020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 963 億元,平均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2%,遠超國際市場增速。
但與使用者高期待和廣闊前景不相匹配的是,現有的ADAS產品並不能很好地應對大部分國內特色交通場景,並且產品基本由奧托立夫、博世、大陸、德爾福、Mobileye等國際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把持和壟斷。舶來品的水土不服也在ADAS行業上得以體現。
因此,在國外ADAS供應商了解、重視國內的ADAS市場爆發,並且重新進行本土化佈局之前,國內ADAS供應商面臨著一定的時間視窗期。
本土企業能否伺機而起,實現ADAS行業話語權的從無到有呢?
ADAS入華遭遇水土不服
ADAS之所以能夠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主要是因為ADAS系統能夠藉助佈局在車身的感測器對周圍環境進行感知,在車輛行駛變得危急的時候發出警告以及在特定場景下執行糾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供舒適的駕駛體驗。
因此這就很考驗ADAS產品對汽車周圍環境的識別率以及採取應對措施的能力。
但正如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所言,中國的ADAS行業標準是由歐美標準轉換而來,這些標準並不能很好地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交通特徵。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既有的ADAS產品因為場景的不適用性而“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只能將其束之高閣。
這種說法也得到了長安汽車的認同,長安汽車智慧化研究院總經理何舉剛表示,使用者對既有的ADAS產品期望值很高,但同時也有很多抱怨。
這個問題並非無解,只是取決於ADAS供應商的態度,並且能否為主機廠進行本土的技術支援與提供快速的服務響應。
如果在傳統汽車時代,就算產品不那麼適應與服務響應較慢,也尚且在主機廠接受的範圍之內。
但隨著國內新四化浪潮的來臨,主機廠對於智慧化系統整合的能力在不斷提升。何舉剛表示:主機廠在進行整合、模擬時會需要很多感測器底層資料的開放。但這些資料無一例外都藏在ADAS產品的黑匣子裡。
吉利汽車研究院資深總工程師劉衛國也表示,未來如果ADAS產品往更高階的自動駕駛形態發展,在當地建立大型的資料中心是非常必要的。“沒有資料,AI就是嬰兒,沒有訓練過的東西是長不大的,所以要把很多資料高效用起來。”
這些資料的開放能力往往是國外汽車零部件企業不能也不願意提供的。這也使得國內主機廠ADAS產品的更迭與演進受到一些約束。
因此在國際ADAS產品入華遭遇水土不服,加之智慧化浪潮來臨主機廠的追求升級之後,國內主機廠對於非要國際ADAS供應商產品不可的要求已經有所鬆動。
至此,國際ADAS供應商以往壓境般的市場份額也被撞開了一條裂縫,而這是中國產ADAS供應商在縫隙中崛起的機會。
國內市場需要什麼樣的ADAS產品?
ADAS廣闊的發展前景吸引了大批的中國產ADAS初創公司入局,企圖在國際零部件供應商的虎口中奪食。
國內ADAS企業已經有了與國際玩家同臺競爭的機會,因此接下來如何貼近市場需求,生產符合標準的產品是他們要面對的事情。
吉利汽車研究院資深總工程師劉衛國表示:主機廠對國際供應商的依賴並不在於供應商的技術有多高,而在於他們能夠實現產品生產的一致性。“畢竟汽車零部件是大批量生產的產品,而不是做幾個Demo,保持生產的一致性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說到底就是要滿足車規級要求,實現量產產品與車規級作業系統的結合,以及基於功能安全體系來完成商業化開發。可見,產品力始終是第一位的。
而多數的本土ADAS供應商也是卡在車規級的門檻上,能夠從前裝切入的本土玩家還是少數,而其中可用於ADAS的車規級AI晶片此前幾乎是空白。
而在新興技術層面,市場也越來越需要基於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等技術的應用,本土ADAS供應商在這方面存有一定的優勢。
此外,在商業模式層面,基於主機廠產品差異化的需要,“全家桶”式的產品繫結也越來越不被接受。而這也恰恰是商業模式較為靈活開放的中國產ADAS供應商的機會所在。
概言之,國內ADAS市場對於車規級的量產產品要求仍是重中之重,沒有這個前提,後話也無從說起。
但如果國內外ADAS供應商都能提供效能相差無幾且滿足車規的產品,服務和價格就會成為主機廠考慮的因素;此外,擁有連續的技術演進能力也會成為產品的加分項。
中國產ADAS的異軍突起
經過幾年的發展,基於對國內交通場景的理解,系統成本的不斷降低,硬體配置的不斷優化,以及軟體效能的研發迭代,部分初創公司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也逐步走到了產品測試、量產與產品迭代的階段。
其中不乏異軍突起,地平線就是一支新秀。
今年8月份地平線正式量產國內首款車規級AI晶片——征程二代Journey 2。地平線也藉此打入國內的ADAS產品供應鏈,成為ADAS產品的二級供應商。
車規級的晶片,意味著征程二代能夠在滿足汽車電子可靠性標準AEC-Q100要求的同時,還能滿足安全系統層面的安全包括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和汽車網路安全。
此前國內的ADAS玩家基本上都是採用國外的車規級晶片+自己的感知演算法來做ADAS方案。而地平線車規級AI晶片的出現,補齊了國內產業鏈的關鍵空白。這無疑讓征程二代在前裝量產上擁有更多與國際ADAS供應商搶奪市場的資本。
針對以往國內ADAS產品舶來的痛點,地平線的方案具備了本土化功能,其解決方案專門對中國道路和場景進行優化。其資料表現已經達到或超過國際頭部企業,與Mobileye相比,地平線在車道線檢測、車輛分類檢測、測距精度等方面都有過人之處。
“著眼於國內客戶的痛點,基於本地市場的特殊性來開發產品,這是一開始就要做的。但產品之上永遠離不開服務,Tier2需要跟Tier1合作伙伴、跟OEM進行密切合作。”地平線創始人餘凱如此表示。
因此在服務響應層面,他表示,作為國內晶片原廠,地平線憑藉著地理優勢能為主機廠提供迅速的服務。
此外,地平線的商業模式顯得更加靈活開放。餘凱表示,征程二代的核心就是開放。第一個層面是感知能力的輸出,將所有感知計算的結果開放給主機廠,以解決行業的各種痛點。
第二個層面則是開放更加底層的工具鏈。在工具鏈上提供軟體模型、演算法模型的樣板庫,讓客戶在演算法模型庫上自行根據場景資料進行迭代,作出更加深層次的差異化。
從技術優勢與靈活的商業模式來看,地平線都有望助力中國產企業在 ADAS 領域快速崛起,與世界一流的汽車零部件廠商進行競爭。
總結:在市場與政策的風口下,中國產ADAS行業從無到有,從玩家寥寥逐漸變得熱鬧。在國際巨頭市場擠壓下成長起來的本土ADAS供應商,伴著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的浪潮,有望另闢蹊徑,走出一條本土化大道。(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