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出品 | 破浪圖文組

文 | 章麗娟

前有蔚來車主們包機載歌載舞,活動結束後,李斌一張在成都機場的“吃飯照”又火遍蔚來社群。

這也不是第一次了,每年的NIO Day結束後,李斌總是會以各種“吃飯照”的形式出現在各個車主群裡。

(2018年 NIO Day活動結束後,李斌夫婦和雷軍在後臺吃飯)

李斌在造車新勢力裡的一眾大咖們,絕對是“最會吃飯的人”。吃來了投資,吃來了信任,也吃來了一聲“斌哥”一生情的使用者。沒人可以否認,李斌這個人就是不少蔚來車主為四十多萬車買單的理由。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馬斯克,那個不甘心被困在地球的男人。

然而,不到五十歲,他頭上的頭銜就已經超過了他的年齡,什麼“真人版鋼鐵俠”、“宇宙網紅”、“人類夢想家”、“新晉首富”、“科技狂人”、“當代愛迪生”······

他隨便發條推特,閱讀人數也不亞於川普了。你能說特斯拉的成功只表現在產品力上嗎?可以很直白地說,沒有馬斯克,特斯拉很難擁有全球這樣多的擁躉。

他在日前的一次採訪中,就以一句“想埋在火星”被各大媒體引用。面對這樣一個“把吹過的牛都變成現實”的夢想家,我想已經很少人會去質疑他了,都是直呼“太酷了”。

畢竟,至今,能坐火箭飛上天,和太陽肩並肩的就有四個(掌握了航天器發射與回收技術):美國、俄羅斯、中國、埃隆·馬斯克。

的確,馬斯克和李斌,本來二者在身份地位上還有全球知名度上,甚至是小學生作文引用的名人名言的數量上,都沒有可比性,我想,大概是喬布斯和羅永浩之間的差距吧。

但是,作為兩個有血有肉的人,作為兩家新能源汽車的老闆,他們給使用者帶來的影響,卻是可以拿來對比分析的。

兩家車企的使用者屬性不同,但是經歷卻出奇一致,那就是常被冠以“瘋狂”的形容詞,被戴上“腦殘粉”的帽子。

我也是親身見識過蔚來車主的力量的。除了網路上流傳的各種照片資訊,我也曾跟蔚來車主有過交手。在一個工作日,一個ES8車主,花了整整兩個多小時,分享了他的用車經驗和自己的看法,拳拳赤子之心讓聽者很難不感動。

特斯拉的號召力,除了其遠超同級車的銷量,還有其周邊產品的火爆可見“信仰”的力量。比如售價1500美元的特斯拉品牌衝浪板,帽子,襯衫和馬克杯,常常被其使用者搶光。

同為中外車圈的頂流,使用者們的“瘋狂”行為的確常讓外行人匪夷所思,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絲毫不亞於任何宗教。

如果宗教正如百度所定義的那樣,“是一種群體社會行為,神秘化的信仰”。那麼特斯拉教和蔚來教已然在逐漸擴大了。(後簡稱為特教和蔚教)

特教和蔚教的朝聖之路

特教的信徒在國貨崛起的中國,聲量並不高,但是在美國和歐洲地區,可是一抓一大把。他們的身份有可能是員工、車主,還有各地的網路粉絲。

走在美式的朝聖之路上,信徒們也跟老牌體育俱樂部、精緻的娛樂明星的粉絲一樣,參加活動,社交平臺應援,自發組建俱樂部等等。

在這些狂熱追隨者心裡,他們對現實世界的失望和對用科技重塑人類未來的期待,都在馬斯克和特斯拉身上聚合。一個大學就在思考人類未來,一個已經在引領汽車科技發展。

特教給信徒呈現的是一個因科技而美好的未來,一個更清潔友好的自然,以及更重要的,一個人類用一己之力去對抗既得利益者和貪婪汽油企業的故事。

多麼熟悉的論調,十年前,同樣在美國,一個叫喬布斯的也講過類似的故事。

與之相比,蔚來的故事就低調多了,蔚教的信徒也接地氣多了,沒有“改變世界,改變未來”的口號,更沒有改變人類命運的站位。

而且,其信徒大多是蔚來車主,他們信奉著:只要人與人之間多一點真誠,世界將會變成美好人間。蔚來堅持著“傻傻對使用者”好的理念,信徒們就堅定地相信蔚來真的有未來。

在蔚來被汙衊時,他們仗義執言;被人貶低時,站在它身後,在蔚來的車主身上,我看到了金庸武俠江湖裡的情義。看到了一種“你對我好,我也希望你好”的純粹的情感。

就是這種看上去樸素但卻發揮關鍵力量的情感拯救蔚來於水火之間。當初蔚來股價跌至1美元的時候,蔚來車主們甚至願意自掏腰包資助蔚來參加車展,今年的北京車展,蔚來的展位的志願者都是車主。

面對網路負面訊息時,車主們也會自發地形成“飯圈”一般的反擊。由各地自發組建的京蔚軍、錦衣蔚、滬蔚隊,比蔚來還珍惜這個品牌的羽毛。寫文章、打廣告、做宣傳,相當於蔚來的第二公關部。

2019年,是李斌最慘的一年,蔚來的口碑也好不到哪裡去,就連一路扶持蔚來走到今天的高瓴資本也順勢拋售了股票。面對惡意和偏見,蔚教信徒在這一場又一場的“蔚來戰爭”中,整整扛了1年。

蔚來的使用者就是蔚教最忠實的“傳教士”,它們對蔚來的產品和理念信手拈來,不僅復購率高,而且60%的新車主都是透過老車主的引薦。

還有就是,一直被行業所詬病的燒錢創意——NIO SPACE,可以理解為蔚教的教堂。

其實,蔚來NIO Space雖然出沒在各地的市中心,但是大部分都是採用合夥人模式,合夥人的責任主要是提供場地,NIOSpace每賣出一臺車的收入將與合夥人分成。當然這裡的合夥人大部分是看好蔚來的蔚來車主。它們也成了蔚來進入各個城市的主力軍。

特斯拉和蔚來兩家新勢力,其門下信徒堅持的教義,所走的朝聖路各有不同。但二者並非水火不相容。你,可以是特斯拉的門徒,也可以是蔚來的信眾。

我們總是習慣地把特斯拉和蔚來視作天平兩端的兩個新勢力,常常是特斯拉降價了,蔚來被告知出現危機了。但其實二者早已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理念與發展方向也有了明顯不同。

特斯拉在價格和定位上,高開低走。從蔚來穩定的價格來看,將會繼續做“小而美”的服務。在行業普遍調低價格的形勢下,蔚來相對是向上走的。

另外,還有一個事實就是,蔚來高層承諾過,不會學習華為、小米等網際網路公司,在使用者達到一定數量後向下推出如榮耀、紅米等走量的子品牌,而是盡力爭取從BBA等高階品牌爭奪市場。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特斯拉把自己定位為一家純粹的車企,賣的是硬體加軟體,追求的是更多的銷量和市場份額,而不是和消費者之間更多的連線;而蔚來恰恰相反,賣的是一種“高階社群”的入場券,追求的是和使用者之間更多的互動。

另外,北大社會學學子李斌和物理學驕子馬斯克,兩人也走不同的路線。

仰望星空的馬斯克被賦予了一種“救世主”的色彩,而特斯拉,被當做承載著人類未來的方舟。

而堅持走群眾路線的李斌,更像是用堅持和努力來換奇蹟的“阿甘”,而蔚來,被當作凝聚力量的一個社群,或者一個家一樣的存在。

是否有必要成為特斯拉第二,蔚來第二

那是信徒眼中的他們和它們,那麼同為新勢力的理想、小鵬,亦或是新能源車企埃安、比亞迪等車企有沒有必要大肆學習呢?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無論是特斯拉,還是蔚來,能在這個新能源的賽道越來越擁擠,競爭不斷加劇的環境下,能擁有如此忠誠的使用者,是令人眼紅的。

但是這不代表著我們應該鼓勵其他車企去成為特斯拉第二,蔚來第二。首先,沒必要,如果只是用複製的思路,亦步亦趨,在這個快時代只會加速被淘汰;其次,不想做某方面第一的車企不會是常青的企業,中國上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第一才會被記住。

特斯拉的技術,蔚來的服務都是它們最能吸引使用者的點,除非其他車企有信心超過它們,如果不行,那就找到自己的使用者養成模式

當然,我們也可以借鑑,學習人家的營銷模式,學習人家管理企業和使用者的關係,學習···

但是,很多東西確實是學也學不來的。比如蔚來的海底撈式服務和開放的社群管理,雖然不是什麼黑科技,複製一個APP也不難,但是卻很花費人力、心力。隨著蔚來使用者群體擴大,如何做到提高一個體系化的運作效率,減少邊際成本,這些都很難復刻。

時代是變化的,人的需求是多樣的,這意味著車企都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差異化打法,找到特定的使用者人群。這就要求每個車企,在資金、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琢磨出該企業發展的優先順序列表,找到核心競爭力。

而且,不可否定,某個品牌能否脫穎而出,也跟創始人關係挺大,特斯拉和蔚來自不用多說,我覺得小鵬、理想、埃安、比亞迪也不必刻意去學習,因為它們已經有自己的打法了。

從汽車之家出來的李想,很有產品思維,雖然只有一款車,但是卻專攻奶爸市場,用增程式的技術方案解決了車主的續航焦慮,從銷量上看,這招還是打得很精準。

阿里出來的何小鵬,主打軟體方面,其鍛造的黑科技讓人眼花繚亂,功能強悍的XPILOT 3.0智慧輔助駕駛系統,增強小鵬P7效能轎跑屬性的鵬翼門,近期還上新了NGP 自動導航輔助駕駛Beta版,無論是搶佔年輕人市場,還是培養品牌好感度,小鵬都做得還不錯。

埃安是去年的黑馬,無論科技配置還是造車工藝都很有競爭力,總經理古惠南務實的性格也體現在其產品上。至於比亞迪,算是新能源領域的前輩,其掌舵者王傳福雖然鮮少露面,但是比亞迪“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發展理念我們還是熟悉的。為了突破國外車企的技術壁壘,比亞迪的晶片、電池等核心零部件都已實現自產。這二者的優勢也很明顯。

所以,認真做好自己,偶爾看看別人。

品牌宗教化帶來的迷思

任何物品當效能都開始差不多的時候,品牌效應就會出現,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買小米是因為價效比,有些人是因為雷軍和他的那兩句臺詞,“做感動人心的產品”和“期待美好的事情總會發生”

無論你是專攻產品,還是做好服務,沒有一家企業逃得過打造品牌形象這件事,當然這也是相輔相成的。

從特斯拉和蔚來身上,除了差異,我們還能看到什麼呢?我想,那應該是“品牌宗教化”的趨勢。

一般來說,我們對一個品牌從知曉到信任,最後養成習慣是要經歷一個過程的。很多品牌,我們見過就沒印象了,少數品牌,我們幾乎不會考慮更換。

還有極少數的、對我們有著特殊意義的品牌,我們不但不會考慮更換品牌,我們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十分關注,我們會向身邊的人去推薦、去傳播、去分享,我們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這個品牌的聲譽,那說明我們將其宗教化了。

雖然不至於說強大到頂禮膜拜、就像對我們的神明所做的事情一樣。但是對一個看得見的商品,一個摸得著品牌能注入那麼多的情感,這樣的比喻也不過分。

正如前文所言,特斯拉和蔚來就像兩個宗教一樣,吸引著各自的使用者,我認為,這不只是兩個個案,而很有可能成為汽車企業打造品牌的爭相模仿的樣本。

得益於社交網路的發達,連線效率的提高,某個品牌的使用者們可以輕鬆地拉群、聊天、分享經驗,甚至是組織線下活動,這些不僅滿足了人類的社交需求,而且也會無形中加強使用者們對品牌的認可。

雖然跟如今常提的粉絲經濟有相似之處,但是這跟粉絲追星還是不同的。被“宗教化”的品牌信眾,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成本,而且信徒的規模有限,階層相似,而且相對穩定。

就拿可口可樂這個品牌來說,哪怕是在資訊科技高速發展、IT企業幾何級成長的今天,可口可樂也當仁不讓地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背後就有宗教化的思維,除了經典的紅色,經典的包裝,每一幀廣告都在呈現“享受”、“美國化的生活方式”的文化。類似的還有NIKE這個品牌,一句“just do it”就俘獲了一批與之共鳴年輕人。

當然,無論是放在全球還是一個國家地區,這樣成功的例子並不多。一個品牌要做到和宗教組織一樣,是個有靈魂、有骨架、有血肉、有形象的組織體系。講真,是真的難,而且是一直有挑戰。

因為,現實就是,多數品牌在為良好的品牌認知而努力,有一些品牌正在盡力做到品牌信任,而很少有品牌能夠建立起持久的美譽和忠誠,而如果要使得消費者像對待自己信仰的神明一樣去崇敬、去愛戴,那麼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正如每一個宗教都有一個“神”,每一個品牌要創立一個讓消費者崇敬愛戴的“神”,很難。當然這個“神”,可以是人,可以是技術,可以是服務,也可以是其他站在神壇上的東西。

只是時代變遷過快,“神“”總有跌落神壇的那刻,那些被我們封的“神”也有人設崩塌的一天,也有退休的一天,也有離開的一天。

你是否想過,沒有李斌的蔚來還有未來嗎?沒有馬斯克的特斯拉還會有那麼多擁躉嗎?

早前,自主品牌奇瑞也有“新奇兵”,比亞迪的“迪粉”也是名震一時,只是,現在消失的消失,失聲的失聲,或許一代人的青春終將過去,下一代人的時代總在路上。

看看燃油車時代的那些以發動機出名的神車,在電動化時代的光芒也衰減不少,所以,造了“神”,然後呢?怎麼維持?真能維持住嗎?

這些問題,我也無法回答。但是不妨礙我們想想。

我覺得,我們在特斯拉和特斯拉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商業的模式,更是“價值營銷”之道。

它們懂得,商業越是繁華,內心越是浮躁。消費者越來越不缺少外在的物質滿足,相反的,只有更接近內心、更接近真實,才能真正打動消費者、與消費者一路同行。

而我們還需要探索的是,一個品牌如何將個別代表人物的魅力,轉化為品牌的一種內生的價值形象。

13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漢EV車型技術之五:直流充電升壓技術(電機升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