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一週指數

一週要聞

賓士純電 SUV EQA 全球雲首發

1 月 20 日晚,賓士純電 SUV EQA 全球首發。其中 EQA 250 的 WLTP 續航為 420 km,最大輸出功率 140 kW,最大扭矩 375 N·m。賓士表示後續將推出 WLTP 續航 500 km、200 kW 的 4 驅版車型。

EQA 將於 2 月 4 日在歐洲市場率先上市。賓士 EQ 系列部分新車型也將於今年 IAA 車展亮相。

快評:

按照賓士此前公佈的計劃,2022 年底前,賓士將推出 EQA、EQB、EQS、EQE、EQS SUV 和 EQE SUV 6 款全新電動車型。在「電動優先」戰略的引領下,從對現有車型進行電氣化升級,到純電車型的開發,賓士正在逐步向其「2039 願景」邁進,實現汽車陣容和生產的碳中和。

大眾集團研發純電旗艦車型 Trinity

1 月 21 日,大眾集團 CEO Herbert Diess 在推特上表示,大眾純電旗艦車型 Trinity 專案將進一步推進集團的電動化轉型,尤其將為大眾沃爾夫斯堡工廠的更新升級帶來不小的挑戰。

目前,大眾集團在 MEB 平臺的基礎上已經推出了 ID. 系列純電車型。藉由 Trinity 這一新專案,大眾集團致力於實現新的汽車架構、更先進的自動駕駛功能以及全新的自動化生產。

快評:

Diess 並未透露 Trinity 專案的細節,其關於 Trinity 的評論也是發表在一篇關於奧迪 Artemis 專案的報道之下。雖然專案的時間線尚未可知,但 Trinity 或將集 ID. 系列與 MEB 平臺之所長,定位與奧迪 Artemis 類似,助力大眾集團打造高階電動車型,並且搭載更加智慧的自動駕駛功能。

北京將實施新版《電動汽車充電站運營管理》

1 月 18 日,北京地方標準《電動汽車充電站運營管理規範》在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網站公佈,將於 2021 年 4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按照新規,電動汽車充電站應引導燃油車不得佔用充電專用泊位。

在人工輔助充電的電動汽車充電站內,工作人員應對充電站內停車環境進行管理;在「無人值守」的自助式充電電動汽車充電站內,則宜採用智慧化、充電停車一體化等新技術解決問題。同時,充電站必須配專人巡檢。

快評:

長久以來,充電車位被佔可以說是很多車主的痛點。此次北京出臺的地方性規定正是針對這一問題,提升新能源車的體驗。

如今,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政策方面也提供了極大的支援。北京方面率先響應出臺管理政策,之後很可能會有其他城市效仿,推出類似的地方標準規範。

吉利與騰訊將合作開發智慧座艙以及自動駕駛技術

1 月 19 日,騰訊和吉利宣佈合作升級,就智慧座艙以及自動駕駛的合作開發簽署協議。

騰訊表示,雙方深入合作的領域將包括智慧座艙、自動駕駛、數字化營銷、數字化底座、數字化新業務以及低碳發展等方面,並已啟動碳中和規劃,積極響應中國碳中和目標。

快評:

此前,百度宣佈與吉利組建智慧電動汽車公司,產品將基於吉利純電動 SEA 架構研發,百度方面則提供其在人工智慧、網際網路以及 Apollo 自動駕駛能力方面的技術支援。阿里巴巴也聯手上汽成立了智己汽車並已經發布了兩款車型。

在新造車的浪潮之下,科技巨頭紛紛跨界合作,或進軍造車領域或投資電動智慧汽車初創公司。對於這類跨界選手,整車製造無疑是極大的挑戰,因此選擇成熟車企進行合作也成為了一種更加主流的選擇。

全新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專案落戶長春

1 月 18 日,一汽集團與奧迪汽車、長春市政府共同簽署協議,宣佈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專案落戶長春。

此次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專案規劃引入 PPE 平臺,其首個工廠計劃投資額超過 300 億人民幣,首款車型將於 2024 年在長春投產。未來 PPE 產品將由一汽大眾的全資子公司一汽奧迪進行銷售。

快評:

此次一汽和奧迪落戶長春的新能源專案可以看作是大眾集團電動化佈局的又一舉措。PPE 平臺是奧迪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高階純電動車平臺,與保時捷 Taycan 的 J1 平臺有相同之處,但對大眾原有的電動技術進行了最佳化整合。因此,奧迪一汽新能源或許可以帶來更高階的國產純電車型。

恆大汽車引入 260 億戰略投資

1 月 24 日,恆大汽車釋出公告稱與六名投資者分別簽訂認購協議,以每股 27.30 港元,定向增發共 952,383,000 股新股,佔公司擴大後總股數的 9.75%,共籌集 260 億港元。

恆大表示,將認購事項所得款項用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研發、生產投入、償還債務和一般企業用途。

快評:

恆大汽車曾表示,到 2025 年要實現年產銷超 100 萬輛,到 2035 年要實現年產銷超 500 萬輛,力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為實現這一目標,引入投資必不可少。未來,恆大汽車的股價和市值也可能會因此進一步創下新高。但最終,能夠檢驗恆大汽車真正水平的依舊是其產品。

起亞或將負責蘋果造車的整車生產環節

早前,起亞將其公司品牌從「起亞汽車」更改為「起亞」,並提出「超越汽車製造領域,創造可持續的出行解決方案」的新戰略。

快評:

或許因為一直以來蘋果對於開發流程極其嚴格的保密要求,對於最近一個月各種版本的造車合作訊息,蘋果方面一直沒有給出迴應,庫克本人也在媒體的追問中拒絕對相關事宜發表任何言論。而現代汽車的股價在訊息發出以後已經上漲約 20%。

10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聯想進軍智慧汽車?別過度反應可能只是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