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市場還在經歷車市寒冬的陣痛時,作為我們的鄰居,未來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印度,已經開始出現崩盤的跡象了,他們的車市寒冬相比國內來說更為嚴峻。
根據印度的8月銷量來看,印度8月乘用車為11.6萬輛,同比2018年8月份同比下滑41%,這是繼7月份下滑31%之後的又一次暴跌,且下滑的幅度在不斷擴大。在此前,印度車市就開始呈現下滑趨勢,印度的最大兩家車企瑪魯蒂·鈴木和塔塔汽車紛紛做出調整,瑪魯蒂·鈴木上半年縮產10%,而塔塔在8月份已經減產52%。
汽車產業是很多國家的支柱性產業,在印度同樣不例外,作為印度的經濟增長引擎之一,汽車產業出現變故,那麼預示著印度的經濟也會受到牽扯,連續10個月的銷量下滑,讓印度的汽車製造蒙受巨大的打擊,根據印度統計的資料,因為車市寒冬,有超過60%從事汽車行業或者周邊業務的合同工會失業,受波及人數初步統計在35萬人左右。
很多印度的學者對於印度車市崩潰視為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主要和政策和經濟發展相關。不過,對於印度市場的崩潰的原因眾多,我們這裡不便過多的評價與深究。中國車市現在同樣陷入車市寒冬已久,看完印度的崩盤,不免有一些兔死狐悲的感覺。
中國市場的“車市寒冬”已經持續一年多了,從2018下半年開始,到現在2019年即將過完,中國車市也未有任何的改變,即便是金九銀十這種旺季,依然也沒能掩飾疲軟的銷量,也就僅僅在國六之前的月份,銷量出現一定的反彈,但是那種反彈是建立在史無前例的終端促銷之上,過了那個月,銷量迅速回落。
新能源汽車方面的電氣化的改革,並未出現重大的改變,在國家補貼政策扶持的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車也未曾出現爆發式的增長,隨著市場逐步對新能源汽車開始認清,尤其是補貼退出以後,關於新能源汽車的走向越來越艱難,儘管現在政策還是支援,但是銷量已經出現斷崖式的下滑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部分新能源車企因資金鍊等原因很有可能胎死腹中。
有業內人士預測,中國車市在2025年之前是不會出現增長,未來的5年時間裡,中國車市將會繼續保持“寒冬”模式,對於各大車企來說,這是一種長期的陣痛模式,如果還是這種程度的“寒冬”模式,還算能接受,一旦繼續加劇,下滑的幅度與印度相當,那將不是寒冬,而是一種不斷去產能的鉅變,其波及的不僅僅是車市,汽車周邊的產業與人員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印度車市便是前車之鑑,振興車市真的應當落實到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