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要從Model 3為什麼能降價說起,是馬斯克銀行賬戶存滿了嗎?
不能完全否認這種可能性。但一般汽車產品的降價,背後的最主要原因是成本降低。
比如新車上市賣30萬的車,半年後能有2萬優惠,一年後有3萬優惠,是因為逐年成本降低。一開始可能是因為產能擴大,攤到每一臺車上的研發、營銷等成本就降低了,再往後就是原本進口的零件找了更便宜本地供應商做,每一年供應商還會主(被)動(迫)降低供貨價格。
在傳統車企的降本邏輯中,還是要考慮質量和成本之間的取捨的,所以供應商特別痛苦,每年降低供貨價格的同時,還得滿足供貨質量。
但是對於特斯拉來說,一切都不必按照現行的規則來,參考汽車產業鏈太過於保守,不如參考3C數碼,哪個零件兩年成本不降個50%都算被時代拋棄的落後技術。那麼本質上相同的東西,又怎麼可能做到快速降低成本呢。很簡單,用不同的東西。
佔到整車成本20%-30%的電池成了馬斯克快速佔領地球的第一個對手,3.5萬美元的Model 3可是排頭兵手裡的刺刀,弄得不好特斯拉就會成為曲高和寡的矽谷創業型企業,沒準就落得個跟Fisker Karma差不多的下場。
所以來到中國後,老馬早就想好了:LG Chem很棒,但是我選寧德時代。
寧德時代一個做三元鋰電發家致富的企業,忽然殺進磷酸鐵鋰的市場和比亞迪開撕,在拿下大額訂單後,穩住了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第一的位置。兩者的合作,還是為了快速降低電池的成本,這對於連內飾都沒有的Model 3來說是唯一最有效的途徑。
但是特斯拉的磷酸鐵鋰Model 3剛上市就要面對冬天,對於明星產品來說,任何缺陷都會被放大。
在微博上,第一個冬天還沒有過去,大量針對磷酸鐵鋰版本Model 3車型的投訴抱怨與日俱增,主要集中在三點上:
1-充不滿電,跳槍後電量百分比和續航都低於標稱數值;
2-續航偏差巨大,實際續航里程打對摺;
3-靜置一晚能掉幾十公里續航;
其實看似問題多多,根本原因來自磷酸鐵鋰電池本身的特性。原理說過很多次了,提煉一下歸結於以下特性。
能量密度低-安全性高
這很好理解,由於其較高的分解溫度和較低的能量密度,要想讓電池組熱失控沒那麼容易。所以理論上更加安全,直到上海那臺Model 3被官方宣稱“電池碰撞後起火”,所以安全只是相對的,所有鋰離子電池都存在熱失控風險。
這是磷酸鐵鋰的晶格結構,每一個幾何體代表一種離子,比如高鐵酸根、磷酸根和氧化鋰,鋰離子可以在間隙之間自由移動,這些幾何體很多是共楞/共頂點的,結構比較穩定。另外LFP的穩定安全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來源於P-O共價鍵的強大,氧被牢牢拴在P的身邊,也就不會釋放氧氣。而能量密度低是因為可容量低加之電壓平臺低,其實就是鬆鬆散散壓不緊,相比三元材料,相同體積下裝得少。
能量密度的問題還能透過封裝工藝來提升最佳化,但微博上網友遇到的問題,是LFP揮之不去的陰影,是材料的基本屬性,專業一點可以說“本徵”。
導電率先天不足,低溫打回原形。LFP的導電率和三元材料相差多少呢,大概四個數量級,這已經遠超“差距”的範疇,後期透過碳包覆(一種工藝)能改進常溫下的導電率特性,但是溫度一低就爹媽不認。
那麼為什麼電量飄忽不定,充又充不滿,一腳油門下去掉個幾十公里續航,安安靜靜放一天又要掉幾十公里續航呢?
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LFP的充放電曲線太平了,絕對比機場平。
工程師透過安時積分來標定容量,透過引數變化和初始狀態的差值來確認目前當下的SOC。
但是,LFP電池的充放電特性,中間那麼一大段幾乎是平的,意味著引數差異不大,那麼對SOC的預估就很迷惑。舉個例子,常溫下(上圖最高的曲線)橫座標上的2Ah對應的電壓和4Ah對應的電壓幾乎是一樣的,反應到儀表盤上的續航里程,就是資料不連續,剛剛還是400km續航,踩了一腳油門變成350km續航,因為算不準,只能不停透過其他變數來調整。另外,鑑於這種測不準的情況,絕不能讓使用者拋錨在路上,所以留出更多裕量以防萬一,這就又進一步蠶食了可用的電池容量。
那麼為什麼特斯拉請車主一週至少充一次電,猜測還是為了更精準的電池管理考慮。還是看充放電曲線,雖然中間平,但是兩頭陡啊,可以透過高容量SOC情況下的資料來校準續航預估,換句話說,特斯拉自己沒把這部分工作弄明白,需要大家配合他一起研究研究。
其實大家對於LFP的BMS都不太有信心,因為低溫下目前能做的改善不多,比亞迪在這方面實際上要位元斯拉更有經驗,但是剛上市的漢情況也不樂觀。
總結:
Model 3用上了LFP然後降價,這件事本身應該是你情我願的事。但現在的情況是,車企並不會宣傳降價的原因,消費者看到巨大的優惠也不再深究成本去了哪裡,回過頭大呼被騙。
這是一個不好的趨勢,不僅僅是對於特斯拉而言。不去妄言車企該怎麼做,但消費者在面對產品的價格調整時,需要警惕降價的邏輯,畢竟派出所的傳單上有幾個凡事,其中就包括天上掉餡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