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沒錯,富士康也要加入造車大軍了。
1月16日,富士康集團的母公司鴻海精密釋出宣告稱,富士康正計劃與飛雅特克萊斯勒(FCA)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以分別持股50%的方式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開發生產電動汽車及經營車聯網業務。
根據鴻海精密提交給中國臺灣證交所的一份檔案顯示,合資公司的車輛設計和製造將是全新的,不採用FCA當前投資組合中任何電氣化專案。此外,鴻海精密及其子公司鴻騰國際將持有合資公司50%的股份。
FCA表示:“這將促使兩個全球知名企業,將汽車設計、工程和製造以及移動軟體技術領域的能力聚集在一起,專注於不斷增長的電池電動汽車市場。”
富士康則表示,其最初的計劃是首先在中國為當地市場製造產品,後續再向外出口。
而根據知情人士透露,未來新公司的分工將會是,FCA將負責汽車製造,富士康將支援包括軟體和硬體在內的電子技術。
只怕還會有人很懷疑,一個組裝手機的,怎麼突然就造車去了?
但現實是,這並不是富士康第一次做造車夢了。
說富士康以組裝手機為聞名沒錯,但要說富士康只會拼裝手機,那就有些狹隘了。因為從2005年開始,富士康就在為自己的造車計劃做謀劃。
2005年,富士康通過併購向福特和裕隆汽車等廠商提供汽車線束的安泰電業,邁入汽車行業,之後選擇以中控屏和鋰電池為切入點,進一步擴寬其汽車版圖。
2010年,富士康接下特斯拉的訂單,成為後者中控觸控式螢幕面板、聯結器、覆蓋件的供應商。
但富士康的野心並不僅限於汽車電子產業。2013年,富士康進入了梅賽德斯賓士、BMW等跨國車企的供應鏈,產品業務包含了車載娛樂裝置、汽車電動機械、中央控制安全、汽車電子等高技術含量的系統。
2014年3月,更是牽手北京汽車,共同投資研發、生產製造新一代動力電池及其系統。據彼時的臺媒報道,富士康集團CEO郭臺銘曾在股東大會上表示,純電動汽車將是其今後發展的重點業務。
在那年9月的晉商大會上,郭臺銘為這個新聞豐富了素材。他說,未來將投資50億元在山西發展電動車產業。當然了,這個計劃泡湯了,而最終山西政府也已經選擇了奇瑞來振興地方新能源產業。
在繼晉商大會宣佈在山西投資50億之後,郭臺銘又去了安徽,宣佈旗下子公司臺灣鋰科要在安徽投資20億元,建設高分子聚合物電芯和電池組生產專案,成立鋰電池生產基地。
不過與山西一樣,這個承諾並未實現。
可以說,在這之前,富士康對汽車領域的擴充套件還停留在供應商的角色上,兩次內地注資看起來也像是在打嘴炮。
但是在2014年12月,富士康以6億港元認購豪華車經銷商和諧汽車10%的股份,成為後者第二大股東之後,人們開始相信,富士康造車可能不是空口白話。因為,這次是真花錢了啊。
2015年3月,騰訊、富士康、和諧汽車宣佈成立合資公司,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同年7月,富士康、騰訊與和諧汽車按照3∶3∶4出資,註冊成立了“和諧富騰”。組建的團隊也很強大,比如,原無限中國區總經理戴雷、原BMWi8專案負責人畢福康、原富豪中國區CEO付強。
就在福斯認為和諧富騰要大舉開闊新能源市場的時候,富士康卻在2016年11月,宣佈不再投資汽車整車專案。原來的和諧富騰也分崩離析,變成了現在的拜騰和愛馳。
但是,“男人的嘴,騙人的鬼”。雖然檯面上宣佈了富士康再也不投資整車專案,但背地裡富士康並沒有放棄新能源汽車這塊大蛋糕。比如,小鵬汽車2018年1月公佈的B輪22億元的融資中,就有富士康的名字。
顯然,埋藏在郭臺銘內心的造車夢並沒有因此中斷,只能說,當時的合作伙伴騰訊並不是郭臺銘理想的“良人”。而郭臺銘2016年12月8日在廣州“小蠻腰”科技大會上的發言,也可以佐證這一點。
他說,“任何一個行業加上物聯網就變成了網際網路,但反過來,網際網路行業做製造卻並不容易。以汽車為例,網際網路行業公司造汽車成功率非常小,因為汽車涉及人命,也有大量的硬體問題需要解決。”
於是,他放棄了騰訊,在四年的時間內,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試圖重拾舊夢。終於在2020年,等到了同樣迷茫的飛雅特。
如果時光倒退四年,相信飛雅特是絕對不能看上這個以代工手機發家的零部件製造商的。
網上流傳著馬斯克五年前的段子。那時候也還沒在車圈站穩的馬斯克對《德國商報》說:“與手機或智慧手錶相比,汽車非常複雜。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然後說,‘給我造輛車’。”
這段話挑出重點,就是“富士康不會造車”。而更加弔詭的是,這句話原本的物件並不是說富士康,而是當時頻頻挖角特斯拉,密謀造車的蘋果。因為蘋果手機是由富士康代工生產,所以才被波及。
連特斯拉都看不上的富士康,又怎麼能入得了彼時還是世界前十、剛在中國市場立穩腳跟的義大利汽車製造商飛雅特的眼呢?
那時,飛雅特在華正是風光無限。銷量可以證明這一點。2012年菲克銷售9104輛;2013年銷量猛漲500%,達到55108輛;2014年更是取得了68090輛的成績。
所以說,富士康能在2020能遇上飛雅特,或許真的是命中註定。因為此時的飛雅特真的很迷茫。
迫於虧損以及銷量下跌雙重原因,2018年6月,飛雅特宣佈撤出中國市場。作為合資企業,菲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據後者財報顯示,2019年其累計銷量為73907臺,同比下降40.1%,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僅為0.3%。
即使是牽手了標緻,但對方對中國市場的了解甚至還不如自己,對於飛雅特來說,與標緻的合作更像是為了全球,而中國市場這個領地,還是需要另謀指路人的,但是萬萬沒想到,飛雅特找來的領路人,居然是富士康。
相信對於富士康能不能當好這個“指路人”,恐怕連飛雅特也是心存疑慮的。
儘管業界有一些專業人士對富士康造車作出了一些總結,比如說對於製造業工藝流程的熟悉和一定規模的勞動力和產能儲備;比如說,電子行業積累下來的電池供應商資源以及成本優勢;比如說,這麼多年富士康積累的汽車零部件業務。
但是,正如馬斯克所言,手機制造和汽車生產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領域。你不能指望一個新手上手即成功,飛雅特和富士康這樣的組合,想要成功,必然是要經過市場不斷磨練的。然而,市場還能給他們時間嗎?
況且,按照雙方合作的協議,未來合資公司生產的電動車,飛雅特將負責汽車製造,富士康將負責包括軟體和硬體在內的電子技術,並未規定設計工作的歸屬。但顯然,無論是交給富士康還是飛雅特,結局都不會很理想。
用一句話形容這次合作,大概就是“一個敢想,一個敢做”。但是按照富士康前幾次合作的做派,出爾反爾也不是沒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