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0 日,大眾集團 CEO 赫伯特 · 迪斯(Herbert Diess)開通社交平臺之後,釋出的第一條推文就直接喊話埃隆 · 馬斯克(Elon Musk),聲稱要奪走特斯拉的一部分市場份額。
而此次推文的發表,也許其中夾帶著一絲玩笑的意味。但往深處思考,其實不難嗅到,大眾早已經感受到特斯拉這支 " 異軍 " 強勢崛起所帶來的壓力,甚至還意識到特斯拉將會是大眾汽車在新能源轉型道路上最大的 " 絆腳石 "。
為了自家的利益,迪斯不得不向老友馬斯克 " 拔刀相向 "。
時代真的變了
2020 年,由於年初一場 " 黑天鵝 " 事件導致全球汽車總銷量下降了五分之一。
但儘管在如此嚴峻的下行壓力之下,據 EV-volumes 資料顯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依然逆勢增長了 43%,達到了 324 萬輛的總銷量。
而挪威道路協會(Norwegian Road Federation)近期公佈的三月份新車銷售數字顯示,新能源車的銷售比例達到了 58.4%(純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這使得挪威成為全球第一個電動車銷售多過傳統燃油車的市場。
而隨著各地頒發的禁售燃油車日期的臨近以及環境擔憂者隊伍的日益壯大,新能源車將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像挪威這樣的市場也會越來越多。純電動車目前約佔全球汽車總銷量的 3%,有專家預計到 2030 年,全球售出的車輛當中將有三分之一是電動車,而這個資料到了 2040 年將會上升到一半以上。
然而,在這一場汽車行業 " 新 " 變革中,傳統汽車巨頭們曾經苦苦研究數十年打造汽車三大件,在新能源汽車這種新物種面前毫無用武之地;所謂豪華配置、豪華裝飾似乎也變得一文不值;傳統汽車近百年來孜孜以求的加速、靜謐、平順等效能指標,對電動汽車來說完全是孃胎裡帶出來的天然優勢。
同時,這個場變革之下,智慧化、科技化成為了最關鍵要素;萬物互聯、輕鬆便捷、簡單易上手,也是新時代消費者最想要的。
近期英國 Zap-Map 公司經過一項調查,2000 名接受調查的電動車主中,大多數都是第一次開上電動汽車,當被問到是否願意把電車換回油車時,91% 的受訪者回答 " 不,謝謝!";只有不到 1% 的受訪者渴望迴歸油車;8% 的受訪者表示 " 不確定 "。而車輛滿意度一項,電動車主的滿意度為 91 分(滿分 100 分),而燃油汽車車主的滿意度僅為 72 分。
即便是做工被人百般吐槽,即便是近年來失控事故不斷,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科技企業造車勢力仍是這個市場寵兒。
特斯拉在 2020 年全球銷量為 49.95 萬輛,離 50 萬輛的預期僅一步之遙。尤其是中國市場,據乘聯會資料顯示,自 2020 年 1 月特斯拉上海工廠正式量產下線之後,Model 3 在中國完成了 137459 輛的全年銷量,在國內新能源領域一騎絕塵,成為中國市場的電動車銷量冠軍。
而隨著 2021 年國產 Model Y 的上市,特斯拉的勢頭估計將會愈發兇猛,此前有傳聞稱在國產 Model Y 預售價格公佈,訂單量就瞬間突破了 10 萬,如今交付日期也排到了 2020 年第二季度。
反觀那些抱著豪華基因、擁有位元斯拉出色 N 倍做工以及更可靠品質的傳統巨頭們呢?
去年一年,大眾品牌在國內交付 5.23 萬輛電動車;賓士旗下豪華純電 SUV 車型 EQA,去年全年在國內累積銷量 3863 臺;寶馬創新純電動 BMW iX3 自去年上市以來累計銷量 2675 臺。三大巨頭車型加起來連特斯拉 Model 3 國內銷量一半都觸及不到。
甚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寶馬集團在近日還發布了 " 關於創新純電動 BMW iX3 價格調整情況說明 ": 從 1 月 28 日凌晨起,iX3 創領型價格從 50.99 萬元調整為 43.99 萬元,iX3 領先型則從 46.99 萬元調整為 39.99 萬元;同時對 1 月 28 日前已經開票的使用者進行現金補償。
大眾、賓士、寶馬等,這群傳統汽車巨頭們在原本傳統汽車領域是何等的風光,然而它們對於這個時代變化的反應是稍顯遲鈍的。
而當他們真正回過神來時,在新能源領域早已經被特斯拉為首的新造車勢力們甩出好幾條街外,原本屬於自己的份額,正一點一點拱手讓給這群剛剛成立沒幾年的 " 小屁孩 "。
不過明白了 " 落後就要捱打 " 的傳統汽車巨頭們,或許正籌備著一場大反擊。
" 大眾 " 的反攻號角已吹響
來了!那個最會研究市場的大眾
在此之前,大眾集團已經著手打造新能源專屬的 MEB 和更高階的 PPE 平臺,預計總投資額度將會達到 700 億歐元,其中 500 億歐元用於驅動電池,200 億歐元用於電動汽車的生產。
同時,剛步入 2021 年大眾就於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部署了兩款 ID.4 系列車型,並表示 "2023 年底之前將在中國推出 8 款 ID. 家族純電動汽車 ",同時國內建成的上汽大眾安亭工廠和一汽 - 大眾佛山工廠兩座總產能 60 萬輛的 MEB 平臺工廠為純電動汽車產能提供保障。
就目前看來,大眾是傳統巨頭之中最想得到新能源市場這份蛋糕的,也是在電氣化這條道路上走得最急的。
除了電氣化轉型大趨勢之外,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老對手豐田掐架的近幾年中,大眾一直佔據上風,連續 4 年拿下全球銷量冠軍。然而在剛剛過去的 2020 年,大眾卻被豐田趕下了全球銷量冠軍寶座。
大眾急需在 " 新 " 市場有所作為,以此來鞏固它老大的地位。
急雖急,但大眾依舊是那個大眾,最會研究市場的大眾。它並沒有選擇與特斯拉正面硬剛,而是採用迂迴策略,從特斯拉相對薄弱的區域進行入手,一點一點奪回市場份額。
以大眾主場歐洲市場為例,2019 年之前的特斯拉確實有著不錯的銷量,但隨著大眾、寶馬、賓士等歐洲傳統車企進軍新能源領域、推出純電動車之後,特斯拉便不再是歐洲消費者的首選。
其實這需要說到歐洲市場的特殊性。一方面是歐洲市場消費者不喜歡美國車;另一個方面,歐洲消費者相對比較傳統,更傾向於效能均衡的產品,像智慧、前衛、激進的特斯拉,很難持續在歐洲市場獲得認可;還有一個方面,歐洲人口密度大,歐洲消費者在購車選擇上,更傾向於尺寸較為緊湊的車型款式。
十分 " 精明 " 的大眾,前期在歐洲高階市場佈局奧迪 e-tron 及保時捷 Taycan 偏向傳統豪華的純電車型,同時以小巧且具備新技術新平臺的 ID.3 主攻走量的主流市場。
其效果也是相當明顯,比如北歐的挪威,去年奧迪在此銷售的 92% 新車為 e-tron 車,大眾 ID.3 在歐洲交付的第二個完整月份,就以 10315 臺銷量遠遠超過了特斯拉 Model 3 當月 834 臺銷量,成為歐洲市場當月銷量最高的電動車型,並將特斯拉 Model 3 擠到歐洲電動車銷量排行榜 10 名開外。
因此,大眾 CEO 迪斯喊話特斯拉的後半句:"ID.3 和 e-tron 已經贏得了首批歐洲市場 ",才會說得那麼自信。
主攻歐洲市場且收效頗佳的 ID.3,原本也會在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銷售,但是考慮到這兩個地區消費者對兩廂車不感冒,同時喜歡更大更具價效比車型,大眾認為 ID.4 純電動 SUV 更具潛力。
例如中國市場的 ID.4 X 和 ID.4 Crozz,19-27 萬元的價格區間,加上全新電氣化設計及最高 555 公里續航,相較於 33.99 萬元起步的特斯拉 Model Y,確實有著不俗的競爭力。
醒悟的賓士,放下了身段
回過頭來看看另一傳統汽車巨頭賓士,不難發現它也正轉變思路和打法,重新發起反攻。
在 2018 年時,賓士官方信心滿滿釋出了旗下首款純電車型 EQC。然而兩年多過去了,幾歲小孩都能數的清的銷量數字,讓賓士深刻明白新能源市場只用 " 豪華跟三叉星 " 打動消費者顯然是行不通的,畢竟現在玩法變了。
若要佔據更多份額,那就必須把身段放低,透過入門低價位的車型來走量。2021 年 1 月 20 日,賓士釋出了全新的純電 SUV 車型 EQA,官方在對 EQA 的描述中,不再像 EQC 那樣強調 " 豪華 " 兩個字,而是多次提到 " 新生代 "、" 舒適 " 和 " 便捷 " 。
雖說官方並未給出國內售價,但結合此前媒體曝光的資訊來看,賓士 EQA 售價將會與特斯拉 Model Y 十分接近。賓士之心,路人皆知。
賓士還將 2021 年定義為 " 梅賽德斯 - 賓士 " 的電動之年,將在年內陸續推出多款 EQ 電動車型。
寶馬不再保守,全新陣容發起進攻
此前寶馬 CEO 齊普策(Oliver Zipse)曾對外表示寶馬在現階段不會更新電動車專有平臺。在寶馬集團此前的電氣化戰略構想中,既可以生產純電動汽車,也可以生產燃油車的整合平臺才是電動化轉型的主力,俗稱 " 油改電 "。
然而,目前趨勢是純電動車終將成為汽車產業的主流車型,如果使用整合平臺,寶馬集團工會主席弗雷德 · 紹奇(Manfred Schoch)認為寶馬和特斯拉等競爭對手的差距將越拉越大。
寶馬 CEO 齊普策(Oliver Zipse)在公佈寶馬第三季度財報的媒體問答環節時,證實了寶馬正在開發全新的電動汽車平臺,新平臺將在 2025 年後於匈牙利新工廠投產,而且 7 月份寶馬已經成立了單獨的部門負責新平臺打造。
除此之外,寶馬集團的全球首個第五代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瀋陽寶馬動力電池中心二期於 2020 年正式投產,純電動車型 iX3 搭載的電池包便是誕生於此。而今年,全新寶馬 iX 將於 7 月份投產,隨後將於年底正式上市並引入中國市場,全新 i4 也預計於今年推出。到 2023 年,寶馬集團將提供 25 款電動化車型。全新平臺、全新整容,全面發起進攻。
反敗為勝?還是飛蛾撲火?
新能源浪潮下,傳統汽車巨頭在行業的地位正逐漸被以特斯拉為首的科技企業所撼動,甚至在新能源領域已經丟失了話語權。
醒悟過來的傳統巨頭們,正佈局自家新能源車型陣容,並透過各自獨特手段,誓要在特斯拉手中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蛋糕,夯實在汽車行業巨頭的地位。
但以特斯拉為首的科技造車企業在如今大環境下如同鯊魚一般,將車市攪得天翻地覆,其氣焰之高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壓得住的。
那麼,面對著如今不可一世的 " 特斯拉 "," 大眾 " 們蓄力的這場反攻,最終勝算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