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的英國汽車工業“國寶級”品牌,阿斯頓馬丁通過一部電影《007》,便成為了享譽全球的夢想之車。之後又陸續在《雷霆萬鈞》、《黃金眼》、《明日帝國》等影視中亮相。Aston Martin似乎一直在向世人證明著,只有它才是詹姆斯·邦德真正的座駕。
然而在電影中無所不能的超級跑車,在現實生活中,卻一度陷入經營困局。在繼被美國福特公司收購、英國富商買回之後,Aston Martin又一次陷入財務危機。
情懷終究抵不過窮
1
1月7日,Aston Martin更是釋出了盈利預警,由於歐洲市場疲軟,市場對Vantage車型的需求低迷,以及競爭對手賓利和勞斯萊斯的強勁表現,Aston Martin2019年的利潤幾乎將減少一半,全年營業利潤率預計僅為8%,遠低於此前預期的13%。
Aston MartinCEO安迪帕爾默透露,公司在2019年全球交付新車5819輛,比2018年下降了7%。他表示,阿斯頓馬丁經歷了“非常令人失望的一年”。
考慮到難以為繼的客觀事實,阿斯頓馬丁急需新的資本入股。
1月31日Aston Martin釋出宣告稱,加拿大億萬富翁勞倫斯·斯特羅爾(Lawrence Stroll)所牽頭的財團將會支付1.82億英鎊,換取公司16.7%的股份。除了股權買賣外,Aston Martin還通過向斯特羅爾等大股東配股,將進一步籌措3.18億英鎊資金。
吉利方面“希望Aston Martin對今後的戰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發展規劃,尤其在新能源、智慧化方面提出引領全球的技術創新戰略部署”,而Aston Martin董事會則認為,繼續堅持“投放廣告和參與賽事就能讓Aston Martin發展”。
由此可見中外企業文化的差異化直接導致了其對於汽車品牌的運營思路,而這也讓Aston Martin與吉利擦肩而過。
回到此次收購,和其他頂級豪華品牌一樣,阿斯頓馬丁同樣盈利難,這個命運的詛咒。而在在銷量下滑與持續虧損的狀況下,此次籌集的資金無疑將有效緩解Aston Martin的資金壓力。
此外,阿斯頓馬丁還推出了首款SUV車型——DBX,希望通過以此提升銷量並帶來豐厚利潤。
在勞斯萊斯、藍寶堅尼、賓利等一眾超豪華汽車品牌紛紛涉足SUV市場之後,始終以英倫紳士的形象所示人的阿斯頓馬丁也向市場妥協了。
一直以來,Aston Martin都帶著一股子英式情懷。可從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光有情懷還不夠。可以說,Aston MartinDBX的亮相為這個汽車品牌掀開了嶄新的篇章。
正如Aston Martin全球Quattroporte兼執行長安迪·帕爾默(Dr. Andy Palmer)所言,“DBX是一款振奮人心的產品,它的推出對於Aston Martin這個英國標誌性品牌來說意義非凡。它讓這個傳奇品牌106年來首次拓寬產品線。”
英系品牌逃不過的命運
2
其實面臨經營困境的不只Aston Martin,作為曾經的汽車強國,英國的車企似乎都遵循著相同的發展路徑:從建立品牌到豪華標籤,再到財政壓力,幾經轉賣。
像我們熟知的勞斯萊斯、賓利、路華、積架等品牌早就成為了他人的囊中之物,真正意義上還屬於英國的只有麥拿侖等少有的幾個品牌。面對強勁的德系、日系、美系品牌,以及迅速崛起的韓系品牌和中國產品牌,英國汽車逐漸被市場邊緣化。
然而作為全球工業化運動的先驅,曾經的英國汽車製造可謂是獨領風騷。回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當時的生產力普遍低下,瓦特們開啟的蒸汽時代給英國帶來巨大的工業變革,成就了英國的汽車工業亦讓其擁有領先於世界的優勢。
1952年,由奧斯汀、莫里斯、沃斯利、萊利、MG車廠組成的那菲爾德(Nuffield)集團合併,組成了英國最大的汽車公司British Motor Corporation(簡稱BMC),彼時這家公司佔據了英國40%的汽車市場。
與此同時,這家公司還收購了一家本土車企車身結構供應商。此後,掌握主要競品的車身結構的BMC就開始一家獨大,開啟了一路收購的發展模式。隨著積架汽車(Jaguar)的加入,BMC更名為英國汽車股份公司British Motor Holding(簡稱BMH)。彼時的BMH幾乎收購了英國所有本土汽車品牌。
而英國人驕傲的劣根性,也在合併之後彰顯無遺。原本存在競爭關係的企業,突然變成一個公司旗下的品牌,任誰也不服誰。
而這完全符合了盛極而衰的歷史規律,這家公司開始走下坡路,1965年,BMH就接近破產了。然而作為英國的支柱產業,這個時候政府開始救援了,辦法就是用一個更大的合併去拯救。
英國工業重組委員會看中了利蘭汽車成熟的管理卡車的體系,於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這兩個集團合併了,重新命名為利蘭汽車。在這段漫長的併購過程中,最後的利蘭汽車,由奧斯汀、莫里斯、積架、羅孚和凱旋五大部門組成。
然而重組之後,並沒有力挽狂瀾實現逆襲。因為彼時的英國汽車製造業早已病入膏肓:愛罷工的工人、不可靠的品質、落後的工藝、低下的效率。曾經強大的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就再也沒有新的優勢了。以至於在1968年合併時,還用著1949甚至1948年的老技術。
到了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以Golf為代表的德國品牌,憑藉其高品質、高技術的產品優勢迅速佔領英國本土汽車市場,進口車比例更是在數年內從7%上升到了33%。
在連續爆出品質問題以及缺乏明星車型的打擊下,利蘭汽車再也招架不住來勢洶洶的外資品牌。為了保證工人的利益,工黨領袖鐵娘子上臺之後就開始變賣車企。
1986年,英國利蘭公司在一路賣賣賣中分崩離析。這個曾由勞斯萊斯、賓利、路華、積架、路特斯、MINI等組成的國家夢之隊紛紛被國外車企收入囊中。而英國,這個佔盡了行業先機的領導者,也徹底淪為了光桿司令。
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英國品嚐了蒸汽時代反哺的乳汁。然而再多的榮耀,也不過是過往雲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