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網際網路的崛起、電商的發展和移動支付的普及,雖然使社會朝著更高效、便捷的方向發展,但也同樣令大量實體店經營困難,網際網路與民爭利的話題一直飽受非議。
因此,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晨陽一直都在過度思考著一個問題,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究竟是什麼?是資本、科技創新,還是各路精英人才?
01 序章:再見了鐵飯碗!2018年4月,由中國建設銀行組建的國內第一家無人銀行在上海正式開業後,許多銀行人士便感受到薪資下降帶來的失落,並高呼銀行的“金飯碗”不再香了。2020年3月,建設銀行繼續加大力度,宣佈在行業內實施全智慧網際網路銀行系統。這意味著銀行的“金飯碗”不僅已變成“鐵飯碗”,而且很可能今後連鐵飯碗也保不住!
按照建行未來發展的終極目標,銀行系統將不再設定有櫃員、保安和大堂經理,逐漸將轉型成為“無人銀行”。而作為一個全程無需銀行職員參與辦理業務的高度“智慧化”網點,使用者可以透過智慧櫃員機、VTM機、外匯兌換機以及AR、VR等設施辦理業務,據說“無人銀行”將可以辦理90%以上的櫃檯業務。
也就是說,在金融銀行領域人工智慧將取代一切人力。
事實上,建行並非率先開啟此種無人化經營的金融機構。
早在2015年,寧波銀行便率先提出將人工智慧引入辦公,實現流程數字化、智慧化和 一體化發展。2018年全國銀行都掀起了智慧化的浪潮,不僅工商銀行、中國平安、交通銀行等都相繼宣佈開始涉足金融智慧化領域,就連孱弱如錦州銀行都宣佈與騰訊雲達成戰略合作,民生銀行則與華為公司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一時間人工智慧瞬間成為了銀行圈內的風口,好像不提數字化、智慧化就會顯得落伍一般。到了2020年,更是有多家銀行宣佈將人工智慧嵌入縱深發展策略之中,郵儲銀行北京分行率先宣佈打造“人臉識別+客戶標籤”的智慧化資料應用服務體系。當許多科技安全領域人士還在不斷質疑人臉識別技術安全與否的問題時,其他各大商業銀行卻在瘋狂佈局人臉識別技術,並於近日被正式喊停……
在這種無人化趨勢越來越強,人們逐步感受到科技對生活帶來負面影響的背景下,晨陽撰寫了《無人駕駛出租車來了!大連已率先開展試點,未來打車無需司機了?》一文。許多讀者看後紛紛表示對未來無人駕駛技術取代出租車司機的問題感到擔心,且這種擔心不斷擴充套件至更多易被機器智慧和無人值守的科技力量所代替的其他崗位。
其實,上述擔憂更多體現的是民眾對於高科技發展對社會就業及保障問題帶來的消極影響。猶如一枚硬幣的兩個面,人們在對於關乎自身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考量時,往往更傾向於考慮壞掉的一面。儘管好的一面更多是體現科學技術對社會效率的提高和經濟發展的促進,而這並不是普通百姓關心和惦念的。
02 起源:智慧化生產源於製造工廠富士康的“無燈工廠”。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提出將在五到十年內裝配100萬臺機械手臂。爾後,隨著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技術的興起,2016年富士康又推出了“無燈工廠”生產線的提法。”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公司副總裁陳冠棋曾在騰訊雲+未來峰會上透露,透過工業網際網路、智慧製造的匯入,富士康已經有非常多的產線和工廠實現了完全自動化,不需要人,甚至不需要開燈。“很多客戶到我們這邊,到車間看到連燈都沒開,就問我們現在是休息時間嗎?我們沒有半個人,而且燈都是關著的,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熄燈工廠。”陳冠棋當時說道。
十年內工廠將裁掉80%員工。“鴻海在10年前就決定要機器人來取代人力,我們公司內部計劃在5年內,把這些工人拿掉80%。如果5年做不到,10年內也會做到,因為科技已經在這裡了。”在2018年6月22日舉行的鴻海集團股東大會上,該公司董事長郭臺銘如是說,言語間不帶一絲傷悲。
03 矚目:無人駕駛汽車的躍進式發展目前業界達成的一致觀點認為,並非所有行業均適合應用智慧化和無人化技術。越易於集中,越易於形成規模優勢的行業和領域是智慧化普及、推廣的一個大方向,汽車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據此前報道,在國內首次完成主城區內複雜路況測試的L4級無人駕駛出租車,已在大連先後完成執行路線勘測選定、高精度地圖採集製作、車輛實際道路測試技術準備、場景選取等工作,專案配套的充電樁、站點方案設計和選址、配套停車位及相關輔助設施、無人駕駛專屬停車區等工作也如期展開。而在L4級無人駕駛技術的佈局上,騰訊,阿里,百度,華為等知名企業早已展開白熱化的爭奪,並接連與知名汽車廠商展開合作與測試。
由於全球汽車市場的規模將達到萬億之多,因此必然是被人工智慧技術和無人駕駛技術攻佔的主戰場。即便剔除掉私家車的份額不算,未來只需將一整套智慧化無人駕駛系統做出來並用以取代公共交通的公交車和計程車,這個市場也會大到不可思議。
04 較量:科技的成功與就業的失敗悲觀的情緒傾向認為,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發展,許多工作都可以以機器外包的形式被取代,最終將僅留下企業的核心崗位和領導層。並據此進一步認為,未來就業千萬不要選擇操作類工作:一旦生產、製造的流程標準化後,機器替代人工是分分鐘的事情。
積極的觀點則認為,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未來一定是新科技發展的前沿高地。汽車取代馬車,內燃機取代蒸汽機,電腦取代算盤等便是最為生動的例子。如果能由機器代替人力看懂,那麼生產效率將會大大提升,畢竟機器人不需要休息,不會生病,更不會休產假、年假,更不易出錯。不僅如此,得益於規模效益,機器人服務的價格還將呈反相關的趨勢來發展,這與人力成本越來越高更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事實上,網際網路公司們一直都在作此打算:不斷地縮減非必須部門人員,用機器或技術取代大部分人力工作來降低成本,最終以免費或者低價的策略來吸引使用者消費,滴滴打車、拼多多買菜、美團外賣等皆是如此。
05 反省:人力被科技取代的真正原因?如前所述,由於高科技和人工智慧率先侵佔的將是規模較大、複雜資料計算及勞動密集型行業,未來必然會對製造業工廠、傳統商超、汽車行業及銀行、股市等金融行業造成深遠影響。
如同我們無法預測按鍵時代的老人機被現今的觸屏手機所代替,手工紡織工人被蒸汽時代的紡織機器所代替一樣,能夠提高人類效率的科學技術,早已有實力去取代傳統行業和人工,這遠非人力所能控制。
這一趨勢的最佳代表,便是近年來上海發展中出現的網際網路經濟模式。上海的網際網路經濟可以說是一枝獨秀,它透過網際網路經濟發展逐漸取代了人力,越來越多的產業開始選擇向智造業轉型。此外,還由簡單的技術升級發展到由網上開展業務,越多製造業透過網際網路直播帶貨等方式,開拓產業市場。
問題在於,目前我們經歷的網際網路取代實體店,工廠機器人取代普通工人的現象已經引起廣泛關注。之前就有網友提出:科技要發展不假,可是如果未來14億人的工作被機器提高效率後變成只需要4億人就能做,那麼難道讓剩下的10億人都失業?即便4億人工作產生的價值能夠養活14億人,那也勢必產生某種不公平。
因此,網際網路和實體店的發展需要尋求平衡,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也需要平衡,現階段不能夠偏聽偏信,那種認為網店就一定會代替實體店,或者機器就一定會代替人工的想法都是不準確的,這種偏執極端的思維方式不僅不符合事實,更會把科技推到人類的對立面來。
06 擁抱:摒棄偏見,投入到重生新產業每一次傳統行業消失,都會產生新的產業!
百年前開始的工業革命,在機器工作逐漸取代人力勞動後,人類思想也得以解放後,效率提高後則誕生出了更多的行業。現在網際網路+概念的提出與人工智慧科技的發展,未來同樣將為人類新增長的需求不斷孕育出更多市場空間。
機器僅為“器具”,無法完全代替人力。
網際網路科技可以縮短時空距離,可以改變人們獲得資訊的方式與速度,但不能取代人類的判斷、思考與選擇,更無法取代智慧創造與勞動。網際網路技術是工具,是人力的擴充套件與延伸,但是技術不能置換人類本身。在網際網路的狂歡時代,也要冷靜思索,迴歸常識,任何急功近利都會導致走彎繞路。
亟待努力,增加對“被失業”人口的再就業保障
相比起擔心因科技進步取代人力將導致失業這件事本身,晨陽認為在現階段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措施,增加對傳統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就業與發展支援與增加新興崗位更為重要。
值得重視的是,網際網路企業不僅是新技術的推廣和使用者,亦是員工關係的風暴中心。無論是此前阿里巴巴的996,還是拼多多員工的猝死事件,網際網路所倡導的價值觀雖然令年輕人在熬夜奮戰中獲得了豐厚的收入,但同樣也讓員工擔負著與年齡不相符的工作壓力,實在有“燃燒生命換來金錢”之虞!
因此,在網際網路企業中更加應當樹立以員工為中心,關愛員工、上司與下屬之間平等互重的工作氛圍,這也目前在以演算法替代人力、以工作流水線式生產取代人與人常規交際的網際網路企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一環。
結語:
工業技術疊加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曾經令製造商大王郭臺銘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富士康就像一頭大象,現在有了工業網際網路,不僅會跳舞,還會跳探戈”。在資本的世界看來,越來越多的機器工人和無人化操作環境,可以令企業降低成本,增厚利潤,就連“大象都可以跳舞跳探戈”。
那麼,身在其中的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晨陽想起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個新詞,叫做“副業剛需”,說的是成年人的世界裡必須要有一個副業,時刻常備Plan B,才能夠遇到困惑的未來和機器人侵佔你的崗位時還可以從容應對,畢竟成年人的世界裡本就沒有“容易”二字,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