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為造車,收購多家企業,不到12小時股價暴漲6成
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專案有多火?其實看看現在滿大街的漸變綠車牌就知道,基本只要不是過於閉塞的地方,在我過各個城鎮不管是一線二線還是三線四線,新能源汽車的出街率都已經是非常高的了。那麼在這個賽道里到底有多少參賽者呢?
據相關的資料統計,自從我國開始大力倡導新能汽車並且持續給與補貼輸血後,從2010年到2020年,在我國註冊新能源汽車專案的公司林林總總已經有了23.2萬家,並且這些企業還真不是魚龍混雜的小公司,大公司還是佔了大頭,註冊資金達到500萬元人民幣及以上的公司一抓一大把。
那麼問題來了,我國又有多少叫得出名字的已經做出品牌在市面上流通的新聞能源汽車呢?似乎也並不多,好像除了比亞迪、奇瑞、小鵬、蔚來品牌以外我們也喊不出更多的名字,那麼這23.2萬家新能源汽車企業都在幹嘛呢?
這個答案或許並不是那麼好回答,不過大致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跨界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的事情上多少嗅出一絲味道,比如恆大汽車。
恆大要造新能源汽車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一點都不稀奇,畢竟諸如寶能、萬通等大型房企們也都在新能源汽車專案上有所涉足,恆大作為我國財力十分雄厚的集團,想要進入新能源造車領域也並非是什麼稀罕的事情。
不過許家印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卻要比那些跨界集團要大得多,比如之前就給賈躍亭投了8個億用於造車,當然賈躍亭最後其實也就是個大忽悠。但是似乎許家印並不在乎打這個打了水漂的錢,而是繼續加大對別的技術公司的投入。
那麼恆大本身並不是製造業出身,恆大又拿什麼來造車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無非兩個字“收購”!
恆大的優勢是什麼?那就是有錢啊,所以即便恆大本身並沒有造車的能力,只要花錢就能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我們看到恆大這幾年瘋狂地砸錢收購各種和新能源汽車專案有關的企業,和FF的戰略合作剛剛結束,就立刻拿出9億多美元把一家電動汽車公司收入麾下。一些無法直接收購的企業,恆大也採取合資和入股的方式獲得技術力量,比如德國Hofer、FEV和柯尼塞格等等。
據相關的資料統計顯示,許家印為了新能源汽車專案已前前後後地砸進去了3000多個億,雖然收購了一堆公司和許多車企達成合資協議,但至今一輛新能源汽車也都還沒有造出來,難道說許家印是一腔熱血拿錢不當錢就當玩票嘛?
答案顯然不是,還了別人投入如此大的金錢進去卻沒見到一點水花或許資方並不會看好這個專案,可偏偏恆大汽車在至今一輛車還沒造出來的時候格外收到資方的關注,也許是衝著許家印的名頭,也許是奔著恆大的名氣,根據恆大汽車最新的融資情況來看,許家印又給恆大汽車找來了260多億的戰略投資。
這是怎麼找來的呢?其實主要源自於恆大汽車最新的一次股權配股調整。恆大汽車之前發出來一則公告,一共配售了9.52億新股給六名投資人,因此才有了後來260多億的股權融資。
那麼這六名投資人是為什麼明知道恆大現在一輛車都還沒造出來的時候還會繼續加大投資呢?其實玩的不過是個資本遊戲,因為在這次股權融資以後,恆大汽車的股價在不到12個小時之內直接暴漲了6成,整個的市值一下子就比之前多出了130多億港元的估值。
也就是說別看許家印在恆大汽車上已經砸出去3000多億元,但是整個恆大汽車的整體估值已經馬上就要超過了4000億了。這麼一算,不僅許家印手裡的股權更加值錢了,一種投資人也是獲益匪淺。並且恆大汽車的估值至今仍在一路看漲,很多人猜測或許恆大汽車的估值在達到8300多億美元的時候才會停下來,因為這個數值剛好就是新能源汽車龍頭老大特斯拉目前的估值價格。
那麼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為什麼我國註冊了23.2萬家新能源汽車企業而真正造出車並且已經上市的品牌並不多這個問題,是不是答案就十分清晰明瞭呢?就算不是為了國家的補貼,也是想在這一波熱潮中狠狠地撈一筆。
既然是資本遊戲,那勢必就會有“泡沫”,因此實際上這幾年在金融領域也有人不斷地唱衰新能源汽車專案,認為它的泡沫並不會持續太久。但其實如果這些說法都有些片面,因為從國家大戰略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熱潮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到並不是我國非要在全球新能源汽車上做出多麼驚人的成績,而是出於國家的能源安全形度出發。要知道我國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此前每年都產生了大量富餘的用不完的電能,在此前特高壓輸電技術尚未研發出來的時候,大量的清潔能源電能實際上都是浪費掉了,因為它沒法進行儲存。但是在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並且開始全國廣泛建設特高壓輸電網以後,我國大量清潔能源開始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而清潔能源的普及和應用,可以大大緩解我國作為石油天然氣貧油國家的能源安全問題,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在明知道許多新能源汽車企業在騙補貼或者大玩資本遊戲的時候,依舊還在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專案,因為這件事情可以直接和能源安全問題掛上鉤。
所以,只要我國尚未完成清潔能源對不可再生能源替換之前,新能源汽車專案始終都會是如火如荼,恆大造車,究竟是轉型還是“割韭菜”,一目瞭然,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