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文 | Karakush

全村的希望

自從特斯拉的市值一躍過千億,成為全球車企第二,它的前途就不再只是事關企業的個體命運,更是代表了整個傳統汽車的一種可能性——你康康咱這孵化能力,是不是值得扶一扶?

答案總是很曖昧的。

這種曖昧性,一部分是源自哥們兒膨脹得又大又快,基礎卻顯得不大牢靠。

比如上週它又進行了一波20億美元的融資。

2月13日,特斯拉宣佈發行價值20億美元新股,定價767美元,比當日收盤股價低了4.6%。折扣力度比起去年5月上一次增發,要猛10倍。

事實上,從2011年到2019年,特斯拉進行過六次增發,定價折扣都在1%之內。這應該是特斯拉上市十年內給出過的最大折扣。

華爾街是很震驚的。

畢竟僅僅兩週半前,馬斯克才在財報會議上說,以稀釋公司股權為代價聽上去不太明智。前腳說完,後腳打臉。當然,說話時股價要低得多,僅在580.99美元(好像我買得起似的)。

自此之後,特斯拉的股票又增長了近38%;而今年以來則累計增長超過86%。狂飆突進是眼下買方優惠的前提。

大錢比股權更值得重視,為了持續高速擴張,同時還提升抗風險能力。資本市場大體上認可特斯拉的取捨。上週收盤,其股價維穩在800美元,市值1442億美元。

但也不乏憂慮,前後不一致,是不是說明特斯拉的運營並不像聲稱的那麼令人放心,尤其考慮到其現金需求不大可控。

雖然去年四季度末特斯拉手頭現金及等價物在63億美元,並且連續兩季實現盈利,連續三季自由現金流為正;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一個季度的消耗能力也高達14億美元。

企業應該在有能力的時候融資,而不是在有需要的時候融資。《華爾街日報》是這麼評價特斯拉的,雖然放在其他企業身上更從容些。

比如蘋果。

去年9月蘋果發債融資70億美元,當然不是因為缺錢,蘋果賬面現金和投資證券合計超過2000億美元。它發債主要是瞄準當時利率低,財務上划算。就像上流人士買房子並不為棲居,而是當理財產品放在碗裡一樣的。

現在就和蘋果比較,太欺負人;即便加上發展階段的預設,特斯拉也或許永遠達不到IT圈或網際網路圈可能實現的規模。畢竟汽車目前到頂,市值也只有2284.15億美元。

但從氣質上說,特斯拉其實已經是一個有模有樣的矽谷托拉斯。而這或許將是未來車圈再向上升級的一種走向。

微觀準壟斷

比方說,在主營業務方面,特斯拉幾近實現了微觀層面的準壟斷。

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總銷量約221萬,特斯拉三款車型加在一起,佔比近17%。

你可能覺得,微觀得那麼賴皮,數字仍舊有點弱雞。的確存在一些公司,是可以完全主導自己的領域的,比方說十幾二十年前的IBM和微軟。

但在今天絕對壟斷是很少見的。比如說手機產業,去年排名前三的廠商分別是三星、華為、蘋果,份額分別為21.6%、17.6%、和13.9%。

而在汽車領域更不是一回事。參考去年的大盤,全球累計新車銷量9030萬輛,排在第一的福斯集團,銷售近1100萬輛,佔比在12%。在區域性市場比例可能會高一些,比如中國市場,南北福斯加在一起佔比近五分之一。

根本差異源自市場成熟度和充分競爭。

舉個例子。在1950年代,美國最大車企是通用汽車,處於人生巔峰期,控制著美國一半的汽車市場;意味著另一半消費者都是從通用的競爭對手那裡買車。

50%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市佔率的歷史閾值,巨集觀經濟大興之外,那時候致命的日本車都還沒進來。得天獨厚的環境不可複製。現在通用仍舊是美國最大的車企,但是對市場的控制降低在20%以內。

再要達成大佔比的壟斷是很困難的。而根據CleanTechnica的統計,去年特斯拉在美國的交付量,佔到美國純電動汽車市場的78%。

一方面,說明現階段電動車的行業競爭大概是真的還不行;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特斯拉是真的牛逼。

(特斯拉並不是沒有競爭對手。光是圖上你就能看到通用、日產、福斯、BMW以及其他。)

實際上,包括谷歌、蘋果、奈飛、亞馬遜等等身負壟斷嫌疑的科技巨頭們,都是有競爭對手的。壟斷的意義在於,市佔率足夠讓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行業話語權,並且由此實施壟斷的定價權。

這些矽谷準壟斷者,迅速上位起來都有套路。而特斯拉幾乎走了每一步。

第一是先發的時機。比如亞馬遜。其成立時,是趁著大多數傳統零售商才知道網際網路是個怎樣的錘子,並且極不看好,重度憂慮支付安全性等等問題。

第二是先進的產品。 比如谷歌。其面世時,已經有好幾個成熟的搜尋引擎,事實上部分專家認為當時的搜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直到谷歌提出了功能更強大的新演算法。

這兩點合起來,成就了特斯拉相似的時代優勢。

直到三年前,主流車企對待電動車的策略,仍舊是“低風險,低投入”。當時貝倫貝格曾分析指出差距,五年內特斯拉在電動車專案上的投入將近327億美元,比戴姆勒和福斯加起來還要多40%。

這樣的差距解釋了過去一年傳統車企推出這推出那的,但是產品上並沒有反映出任何磅礴的技術積澱。

直到去年底,才開始有大舉反攻的態勢。比如福斯集團,宣佈將在5年間投入至少600億歐元,用於研發電動化及數字化新一代技術,其中約330億歐元將投入純電動車,預計2029年前將推出至少75款純電動產品,累計銷量達2600萬輛。

這或許會成為拐點。

目前特斯拉在全球擁有四家工廠,其中三處用於整車製造,分別在加州、上海和柏林。前兩天馬斯克還在推特上半預告了一下德州工廠。

不過十年之後,並不知道特斯拉會生出怎樣的建制。在2018年的股東大會上,馬斯克曾計劃要在全球建設10~12座超級工廠。

他也曾說過,要在各大洲各開一個,滿足各地需要。維基百科上還有援引他更早之前的設想,如果要為全人類維保電力,那將需要100座超級工廠……

而決定未來的並不只是產能。

在所有科技巨頭中,特斯拉被認為與蘋果最為相似。

那是因為後者也是少數以硬體為主業的玩家。但是其真正的套路,是系統性的生態。每一個產品都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自己剛下系統的所有部分,為使用者帶來更流暢直接的體驗,也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獲利視窗。

如果廣泛一些來看,涉足投入相關領域的產品和服務,是所有這些公司的共同點。

只是蘋果特別突出的系統性,讓我們老拿它舉例子。比方說,亞馬遜還是雲端計算的主要玩家;奈飛在自己製作電影,並且越來越讓主流片場感到威脅;而谷歌在搜尋之外,還提供……幾乎一切。

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這種跨界甚至不是值得誇耀的優點,而是剛需,因為你會很難從外部找到可以跟上步速的供應商。有時是因為技術水平,有時則是因為行業壁壘,比如說奈飛。

而這種親力親為,很多時候是有違汽車行業的傳統智慧和常識自覺的。汽車製造的核心能力在於整合,並將其他一切外包給供應商體系來解決,因為後者更專業。

業內有過相似的例子,比如比亞迪和它引以為傲的“垂直整合”。但是前兩年比亞迪開放了外部採購,原因是內部供應商無法達到最優的競爭條件,還是要把選擇交給市場化機制。

特斯拉真正的顛覆性在這裡。它不僅製造汽車,還製造電池,還提供直接銷售和服務,還維護充電網路,並擴充套件到生態系統的其他部分,例如保險和太陽能。並且都幹得非常特斯拉。

矽谷托拉斯

有人曾以分拆的形式估算過特斯拉的價值,認為即便現在市值超過千億,仍舊被嚴重低估。

比如,它的能源部門,販售租賃太陽能面板/屋頂/磚頭,還有電池儲存系統。國內的朋友很少了解,因為幾乎沒有裝機使用者。但是馬斯克很重視,這是基於當年他力排眾議強行收購的SolarCity,前些天還在推特上狂吹進步。

CleanTechnica上有一篇分析文章,是將這部分和通用電氣的能源部門做對標,後者年收入在350億美元,營業利潤19億美元。按照目前GE的市值略高於1120億美元,能源業務佔約三分之一,對標之下,特斯拉的能源業務保守估值約在300億美元。

但這之中特斯拉其實還有兩項利好因素沒有計入:

一方面,GE能源的主業是渦輪業務,在十年內安裝成本並不會有什麼波動;但是電池業務卻應該會有大幅下降的趨勢。

另一方面,GE能源這兩年很背,因為錯過了可再生能源的時機,拖累了股價,所以整體市值一般(去年GE還被踢出道指成份股)。

招工啟示,也是擴張的一個表徵

再比方說,我們更熟悉的特斯拉自動駕駛部門,在不少投資人眼裡,其價值超過190億美元,那是基於去年對自動駕駛公司Cruise Automation的估值而有的對標價。而如果換個對標標的,比如谷歌的Waymo,根據摩根士丹利的估值大約是在1050億美元。

此外,特斯拉在車載資訊娛樂和軟體方面,也開始變得有想象力,不分功能收費了,雖然每個月才10美元,但這顯然只是開始。新功能在不斷加入,比如特斯拉劇院和特斯拉街機等等。

這意味著它在創造潛在收入流,日後再升級費用也不是不可能。這就是一個可以壟斷定價權的入口。

同時,特斯拉還在一邊收購有助業務發展的小公司。去年特斯拉公開承認的收購雖然只有Maxwell Technologies(一家電池技術公司),但是它們其實在收購方面花了9600萬美元。

其中應該包括在內的公司比如DeepScale,一家能把深度神經網路技術應用在小裝置上的小公司。比方說該公司的Carver21產品,就是專門用來優化自動駕駛汽車前置攝像頭處理資料的。 這對特斯拉的“完全自動駕駛”技術是一個補充。

就在上週,TESLARATI還扒出,特斯拉可能又通過“購聘”(Acqui-hiring)的形式,已經把一家專門研究高能電池的小公司SilLion收入囊中。

這家公司的特色是商用圓柱形電池高負荷矽陽極和電極技術,簡單來說可以使電池更節能、更安全,同時生產成本更低。結合此前收購的Maxwell,馬斯克此前保證的下一代電池,應該不是亂吹的。

對於整個盤子,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不多,但如果特斯拉的生態網路得以實現,那麼它或許可以像現在的科技巨頭控制搜尋、智慧硬體、流媒體和零售市場一樣,控制大交通。

這也為我們解答了一個近期經常糾結的問題:特斯拉到底是一家車企還是一家科技公司?我們經常試圖用財務模型去解析它更接近哪一樣,試圖給它定性。

或許關鍵從不在此。

特斯拉展示的是一個車企的新形態。我們該思考的是,如果其他車企要體面地活到下個時代,是不是都會變得不那麼車企,而是試著做成一個全能型的托拉斯企業。

最新評論
  • 路虎是印度還是英國的
  • 這車才叫親民,1公里油費4毛,10萬公里不怕壞,起售價才7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