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時代週刊》評出了過去十年十大電子產品,名單中除了電腦、手機、無人機、智慧化電子裝置等這些意料之中的產品外,令人震驚的是,2012年推出的特斯拉Model S汽車也榜上有名。要知道,此次評的是十大電子產品,那麼在《時代週刊》的認知裡,特斯拉Model S儼然成為了電子產品。而其給出的上榜理由是:“特斯拉Model S具有軟體更新功能、巨大的觸控顯示屏和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這讓它給人感覺像是從2022年走來,而不是2012年。”
電子裝置,讓普通家轎有了碾壓豪車的可能從《時代週刊》這波操作不難看出,汽車電子裝置已經成為現在汽車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實際上,近十年來汽車電子裝置發展之快,是其他許多傳統的汽車技術望塵莫及。
例如,十年前在售的頂配緊湊級轎車,其搭載的電子裝置僅包括倒車影像、定速巡航、電子防盜、遙控鑰匙、中控彩屏、單碟DVD、自動大燈。這些電氣化配置在十年後智慧互聯大屏已經普及的今天,已經沒有了當年只在頂配車型上才配備的尊貴身份,特別是單碟DVD,就好比是出土文物一般。
如果把這些汽車電子裝置看作是電子產品,就顯得一切都很正常。我們翻出10年前的電腦或手機,儘管功能正常,但相信大家都不再願意使用它,因為它們的執行速度,已經趕不上現在人們的需求了。一直以來,電子產品都遵循著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成,一款全新的電子產品,一年半以後它的執行速度已經開始變慢,再過一年半它就只能勉強配合新軟體執行,而當5年過去之後,就成為淘汰的產品,也就是俗稱的“電子垃圾”。
這個影響IT行業超過半個世紀的定律,放在汽車電子裝置上會成立嗎?隨著汽車電子裝置的不斷豐富,摩爾定律在汽車電子裝置的發展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例如10年前,以奧迪等豪華品牌為例的高階車型開始推出自適應巡航的選裝功能,該功能就是智慧輔助駕駛的雛形。到了今天,智慧輔助駕駛已經發展到L3級別,並且製造成本得到了大幅下降。
當年新車售價高達105.8萬元的2010款奧迪A8L 3.0 FSI,作為百萬級豪車,在當時標配了定速巡航功能,而自適應巡航功能僅作為選裝配置。而現在,購買售價21.37萬元的奧迪A3,再額外增加10500元,就能獲得全速域自適應巡航系統。而其它品牌的新車中的全速域自適應巡航功能,已經下探到10萬元級別的車型,比如售價11.98萬元起售的豐田COROLLA、11.88萬元的吉利繽越運動款等等。
巡航系統的升級,只是汽車電子裝置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還有車載導航功能、多媒體功能以及時下火爆的智慧語音互聯功能等等。這些電子裝置的更新換代,改變了我們的用車習慣,甚至提升了車輛的安全效能。基於豐田TNGA架構打造的車型,COROLLA,榮放、CAMRY等,標配了豐田TSS智行安全系統,系統中的預碰撞安全系統、車道偏離預警功能、自動調節遠光燈系統等以往只出現在豪車上的功能,現在已經成為普通家轎的標配,讓消費者受惠。
汽車成了“電子快消品”?對於電子裝置在汽車產品上的快速普及、進化,有人把汽車列入到快消品的範疇。快消品一般指那些使用壽命較短,消費速度較快的消費品,與汽車作為耐用消費品的傳統觀念恰恰相反。那麼,電子裝置的大量裝備,真的會大幅減少汽車的使用壽命嗎?
產品的壽命,反映在產品價值上。以普通電子快消品為例,它們最顯著的特點是二手殘值極低。以我手上一臺還能夠正常使用,購於2013年的膝上型電腦為例,新機售價為4599元,但二手回收價僅為210元,7年殘值率為4.6%;而蘋果手機被譽為最保值的電子產品,但手上一臺在2015年花近6000元購買的iPhone 6 Plus手機,同樣功能正常,但二手回收價僅為320元,5年殘值率僅為5.3%。與當年新品相比,如此低的二手殘值,證明它們已經成為了“電子垃圾”。
然而,這種低殘值的現象,並沒有在汽車上得到體現。一般情況下,汽車的3年保值率在60%以上,即使擁有十年車齡,殘值率也在20%左右。在2019年底,一朋友就花了4萬元,購買了一輛新車售價13.98萬元的2007款的豐田COROLLA,儘管擁有12年車齡,但二手殘值卻高達28.6%。要注意的是,這款車搭載的電子裝置,只有原車的多碟CD系統以及後期加裝的倒車雷達。
由此看來,如果將電子裝置越來越豐富的汽車歸為“電子快消品”,是不現實的。一直以來,汽車作為人類出行代步工具的性質,始終沒有改變過。而加入了豐富的電子裝置之後,只不過讓汽車這個出行工具在使用上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便利、舒適,電子裝置只是讓汽車的功能錦上添花而已。
買車,真沒必要追“新”更為重要的是,電子快消品因其市場壽命短的特點,新產品往往會採用剛完成研發不久的電子硬體。比如現在的智慧手機,在每年推出新的處理器晶片後,很快就會有新手機出現。但汽車不一樣,為了確保安全性、耐久性、穩定性,汽車的開發時間往往需耗時幾年,最短的也需要24個月,與消費級電子產品完全不同。
因此,我們在購買擁有最新電子裝置的汽車時,它已經落伍了。例如剛剛才開始搭載在量產車上,能夠實現L3等級自動駕駛的Mobileye EyeQ4晶片,在2019年初已經更新迭代到EyeQ5了,在硬體上實現對L4等級自動駕駛的支援,到最終搭載在量產車上最快要到2021年。
▲使用Mobileye EyeQ4晶片,可實現L3等級自動駕駛的車型在實現量產前,下一代能支援L4等級的EyeQ5晶片已經研發出來了。量產汽車與智慧化技術之間,存在著代差。
此外,更新速度慢的不只有硬體,還在於軟體層面。現在很多車廠在新品釋出時宣傳的技術亮點,其實只有硬體的支撐,而實現功能的軟體,則需依靠日後的OTA升級。如果汽車是快消品,這樣的軟、硬體的更新速度速度,真的太丟人了。
汽車電子裝置種類的不斷豐富、功能的逐步完善,的確能為消費者帶來更便捷、舒適、安全的用車體驗。但是,電子裝置的使用壽命遠低於汽車本身。所以,我們在選購新車產品時,並不應該將重點放在體現科技化的電子功能上,更應該選擇機械品質有保證,在日常使用中維護成本低的車型。
文 | 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