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蘋果造車又曝出了一些重磅訊息,不僅澄清了蘋果與現代起亞之間的“緋聞”,還繼續推出汽車領域相關的專利技術。此次曝光的專利名為“交通手勢識別”,該技術能讓車輛透過車頭的感測器採集交警的手勢動作,並在資訊處理後,幫助駕駛員進行停止、減速或轉彎等駕駛輔助。
細數蘋果在汽車領域釋出的專利,已經有數十項了。儘管蘋果汽車還未問世,但蘋果彷彿已經為造車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專利技術已幾近安排妥當,只差一家“代工”夥伴。那麼我們不妨來看看,蘋果為了造車付出了哪些努力。
重啟的造車夢
“如果喬布斯還活著,他可能會開發一款汽車——iCar。”
其實,蘋果的“造車夢”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之前,iPod之父Tony Fadell與前蘋果董事會成員米奇·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都曾表示喬布斯當初就想要製造一輛汽車。畢竟,“汽車有電池、有智慧系統、有機械結構,跟一臺iPhone沒什麼差別。”
2015年,蘋果有關研發自動駕駛車輛的“泰坦計劃”便從各種渠道流出。雖然蘋果一開始比較“羞怯”沒有正式肯定爆料中的造車計劃,但蘋果各種“挖牆腳”的動作就彷彿黑夜中的明燈一般,讓人無法忽視。
要造車,先挖人
一家造手機電腦、一家造火箭汽車,看似完全不搭邊的兩家公司,其實早已有了深深的“羈絆”。對於有錢有勢的蘋果公司來說,想要最快拉起一隻造車隊伍,最好的方式就是從車企中挖人,不僅可以帶來成熟的造車經驗,還能打擊一下未來的同行。
馬斯克曾說,在2018年Model 3生產最艱難的那段時間考慮將特斯拉賣給蘋果。可當時對造車很有信心的蘋果,不僅沒有理會馬斯克,還在那年將特斯拉擔任高階副總裁兼工程主管的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重新拉回了蘋果。
道格·菲爾德在加入特斯拉之前便是蘋果公司負責Mac硬體工程的副總裁,在2013年加入特斯拉,時隔近五年後又重新回到了蘋果公司。道格·菲爾德的離開,對當時特斯拉工廠以及帕洛阿託總部的工程師有很大的打擊。
蘋果從特斯拉“挖”走了許多工程師及高管,包括之前提到的道格·菲爾德,還有首席汽車設計師安德魯金、副總裁邁克爾·施韋庫奇等,涉及了車身設計、動力系統、車輛研發、質量工程等多個領域。
除了與特斯拉“糾纏不清”,其他車企也成為了蘋果的“人才培養基地”。從2014年起,蘋果公司已經從寶馬、大眾、福特、博世等眾多汽車公司以及汽車相關產業公司挖走了許多人才。比如此次“交通手勢識別”專利的研發人員,就是前大眾汽車公司的資料科學工程師Sayanan V. Sivaraman。
大公司家大業大,被挖走高管不會傷筋動骨,可一些小的企業就不同了。一家研發流線型電動摩托車的初創公司Mission Motors曾被譽為摩托界的特斯拉,後來這家公司的高管被蘋果盯上了,最終導致2007年成立的Mission Motors於2015年宣佈倒閉。
據一些從特斯拉轉戰蘋果的員工所說,高管和員工紛紛入職蘋果主要是待遇給的太好了,員工的薪水是他們在特斯拉時的1.5倍。
專利技術扎堆推出
在推出最新的這項“交通手勢識別”專利之前,蘋果也扎堆曝光過很多其他專利技術。有媒體統計,蘋果在2019年推出了30多項汽車領域的專利技術,截止到2020年12月,蘋果汽車擁有近40項專利。在這些專利中,除了有關於智慧駕駛方面的技術外,更多的還是汽車設計、智慧互動等方面的創新。
究其原因不難理解,電氣化、智慧化時代對於車輛的革新之一便是賦予了汽車座艙更多的可能性。智慧互動、前沿科技、豐富功能,讓汽車座艙的設計成為了未來汽車發展創新的關鍵,也是吸引使用者最重要的元素。蘋果將重心放在智慧座艙的打造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蘋果在智慧技術方面已經做好了準備,可在尋找整車製造的“代工夥伴”上蘋果一直沒有確定下來。前些年,蘋果曾接觸過寶馬、戴姆勒、本田等企業,近期蘋果與現代起亞的合作也如火如荼,可惜最終都因各種原因沒有成功。除去這些蘋果曾考慮過的車企外,具備大規模生產汽車能力和實力,並且還能符合蘋果調性及需求的汽車製造商已經不多了。
儘管蘋果造車充滿艱難險阻,但汽車行業龐大的利益會讓蘋果堅定不移地繼續走在這條路上。摩根士丹利分析師Katie Huberty在1月份曾指出造車對蘋果公司所帶來的利益,相較於智慧手機每年5000億美元的市場,蘋果只需要在10萬億美元規模的汽車行業中佔據2%的份額即可實現iPhone業務的規模。
蘋果此時入場造車領域,看似已晚,實則是磨刀霍霍有備而來,研發團隊、技術、資金都已齊全。在產品真正量產之前,沒有人可以預見蘋果會為汽車市場帶來怎樣的衝擊。畢竟,蘋果的拿手好戲便是對行業進行創新,將競爭者拉進自己的節奏,最終就像手機和PC領域一樣成為行業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