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百業蕭條,但無人駕駛技術卻意外獲得關注。
譬如在當下這場“抗疫”戰爭中,無人車就成了深孚眾望的重要角色。
在武漢及全國各地的市區和醫院,它們是街區中負責配送的“快遞小車”,是醫院病區的“消毒能手”,是隔離區裡的“送餐者”。
一時之間,無人駕駛的春天好像來了。即使資本寒冬、行業下行,小馬智行、馭勢科技仍相繼宣佈完成新一筆融資。
前者公佈獲得了高達4.62億美元的融資,領投方為豐田汽車集團;後者雖未公佈融資金額,但投資方亦是知名零部件企業博世。
與此同時,在世界的舞臺上,中國自動駕駛技術也正奪下了“鐵王座”。
2月27日,在加州車輛管理局DMV公佈的“2019年度自動駕駛路測成績單”中,百度的MPI值(每兩次人工干預之間行駛的平均里程數)首次超越自動駕駛“老大哥”Waymo,位居36家名單之首。
排行榜前十公司中,還有4家來自中國。
這一切的訊息似乎都在意味著一件事:中國自動駕駛行業的“春天”來了?
仍有“技術難題”待解
事實上,從整個行業來看,自動駕駛仍有諸如技術、商業化、資本、供應鏈、政策等問題,尚未解決。
從技術難度上看,武漢方艙醫院裡執行的無人車與人們期待的L4、L5級自動駕駛,並不可同日而語。
在“開放道路場景”方面,自動駕駛的實現難度,遠遠大於封閉/半封閉場景自動駕駛——前者場景複雜、參與者眾多、極端案例出現概率大。
而即使在限定場景下,自動駕駛技術實現難度仍不容忽視。
相關區域裡,車輛行駛過程中面臨的意外情況並不少——車輛、人員的隨意穿行、亂停車等情況,都會給無人車行駛造成困擾。
“這項技術真的很難,自動駕駛汽車還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在路上普及。”
去年年底,自動駕駛領頭羊Waymo的CEO約翰·科拉菲克曾如是表示。
商業化落地有多“南”?
在當下,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成熟與安全隱患,同樣是制約技術商業化落地、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即便目前中國自動駕駛企業的MPI值與美國持平,也並不代表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能夠實現規模化商業落地。
事實上,大規模商用仍需考慮成本問題。
資本方面,雖然剛有兩筆融資資訊公佈,但放眼整個行業,並不樂觀。
疫情與行業寒冬之下,一級市場募集基金難度加大,資本更加理性。
智行者CEO張德兆表示,明年限定場景自動駕駛可能會有一些規模化落地,但價效比仍是制約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此外,中國自動駕駛供應鏈不成熟、政策法規落後等問題,依舊需要時間來解決。
以鐳射雷達為例,即便很多廠商已將產品價格下探至1000美元以下,但仍不符合大規模商業化標準。
而目前,中國僅允許自動駕駛汽車在部分割槽域進行路測,與美國加州允許自動駕駛汽車上路行駛的政策相差甚遠,並不利於技術迭代。
換句話說,突發疫情雖然讓一些自動駕駛公司受到關注,但由於對汽車行業有不小的負面影響,相關技術公司發展的不確定性也被隨之放大。
功夫拍案
對於自動駕駛行業而言,冬天總會過去,但談春天或許還為時尚早。
雖然自動駕駛行業仍有許多難題待解,但一系列融資訊息也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畢竟這至少說明,自動駕駛這條賽道依舊受到資本的認可。